频频鸟鸟是哪句古诗的词( 六 )


明清,合掌的说法盛行,给唐宋诗词挑毛病的不少,但能称得上流传千古的名篇极少,反倒是白话小说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而诗联(可看做诗的一部分)的创作也由重内容转变成了重形式 。
为何如此?恶意猜度一下就是--非古扬今 。
我们再转到形式上来看 。
诗,唐代的时候,长诗层出不穷;到了宋似乎只剩了律诗和绝句,长诗变得很少了;而明清则干脆变成了绝句和对联的天下 。
这就是说,唐代的创作篇幅的自由度更大,可以写更多的文字,对于两句一意并不忌讳,因为作者有足够的篇幅来表达;到了宋代创作的篇幅缩小了,为了使内容更加饱满,开始意识到了要避免两句一意 。
但毕竟有词有律诗,篇幅还够,所以未盛行 。
而到了明清,创作的主流只剩下了四句话甚至两句话,这时候又要微言大义,篇幅不足了,才有了合掌的说法,成了忌讳 。
这是没办法的事,就这么两句话,你再浪费一句 。
另外明清八股文盛行,科举中作文更是有严格的格式、方法限制,也是合掌说法盛行的一个原因……而事实上,在合掌说法盛行的明清时代,文学已经分裂了:阳春白雪的文人诗和下里巴人的白话小说 。
合掌的诗词在白话小说里则频频出现,可以指责——这是诗病,不好,要忌讳!抱歉,没人理,因为有足够的篇幅和文字来表述内容,诗词不过是点缀,是否合掌,谁在乎呢?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律诗兴起,明清时代阳春白雪的文人诗提倡的避免合掌又被提了出来 。
一直以来都,哪怕是明清时代,都没有对合掌做出确切的定义 。
上个世纪40年代,王力给出合掌定义: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 。
而在80年代,王力对这个定义又做了修正 。
近二十余年的诗(联)专家提出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理论 。
定义在句子基础上的概念移植(引伸)到词和词组上 。
个人认为,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理论根本就是个笑话 。
桂林的胡自立总结汉语的特点:“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是不同层次的语法单位,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绕,各有不同的语法功能,词的主要功能是组成词组和充当句子成分 。
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是句子,因为只有句子才具备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能力,词和词组都不具备这种功能” 。
这就是说,在语言的应用角度来讲,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理论根本不成立 。
再举个被广泛批判的合掌例子来说明一下 。
《端午吊屈原》:汨水悠悠载恨深,龙舟碧粽祭忠魂 。
忧国君侧直言谏,愤世泽旁苦句寻 。
甘与清流长做伴,岂随浊浪苟安身 。
离骚一曲千秋唱,伟赋高风熠古今 。
这是一首网友创作的诗,其中的“甘与清流长做伴,岂随浊浪苟安身 。
”也被一些专家批为合掌,既然“甘与清流长做伴”,当然就“岂随浊浪苟安身”更有人评论:作者意欲于一反一正中示怀抱,只是取象用事单一,引得上下句成一事一意:愿与清流长做伴,也随浊浪苟安身 。
这样,就岔开其意,不合掌了!先不论合不合掌,只说改成“愿与清流长做伴,也随浊浪苟安身”就是极其天才的想法!真要这样改,我倒想问一句,这是要悼屈原呢,还是在骂屈原呢?所以,看合不合掌,只看字词不行,只看单句也不行,还要看写作的背景(或应用背景),写作的目的,环境等因素 。
现在,很多的文人学者甚至在主流媒体上对合掌的论述都是肢解排,只看字词不看句子,或只看句子不看写作背景、应用环境,利用手中的话语权,四处乱扣合掌的帽子,更是为了彰显自家学问的高深,创造出部分合掌、异位合掌、逻辑合掌等种种名词,搞得云山雾罩,让后来者“神魂颠倒”,迷惑不已 。
可这些人,偏偏又不能给出合掌的确切定义,真乃笑谈 。
给点著名诗词
刘长卿的诗《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
末一句写友人远去,一叶孤舟顺水而去,实则上更写友人身为逐臣,飘泊无定,正如孤舟,同是逐臣,此情更堪伤怀,读来令人黯然神伤 。
而王维的那首《送沈子福之江东》中的名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
”更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无边春色,直送友人到天涯海角去了 。
以上俱是在送别时,借身边之景来抒离别之情,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还有一种则是写别后之景,抒离别之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