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乡人还 何景明这首诗采用哪些意象表达别情( 三 )


宋·王安石《金陵即事三首》 5、背灯顾影空寂閴 , 亦复自怪何昂藏 。
宋·冯时行《安清桐夜坐有怀》 6、背灯耿孤影 , 香冷云幕低 。
宋·高吉《胡不归二首》 7、背壁一灯怜瘦影 , 谁家双杵动新愁 。
宋·黄深源《秋日寄怀友人》 8、乱声求侣急 , 高影背人斜 。
明·何景明《闻雁》 9、急雨带溪声 , 残灯背窗影 。
宋·余靖《宿山观》 10、小立背桥影 , 缓行随柳阴 。
宋·沈说《西湖独步》 11、鹭影投山背 , 蝉声满树头 。
宋·赵蕃《施过之见过二首其一》 12、并背银缸和影坐 , 对拢香袖熨寒眠 。
明·程嘉燧《戏效长庆律体即事与高文倩》...
明代诗词 明代诗词有哪些 明代诗词有谁 明代的诗词 明代诗歌的演变和发展 , 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 。
第一时期为明初洪武、建文年间 。
明初诗人虽然有的已表现出模拟唐人的趋势 , 但基本上还能“各抒心得” , 做到“隽旨名篇 , 自在流出” 。
其中成就较大者是一些经历过元末社会大动乱的诗人 , 刘基、高启最为著名 。
刘基以雄浑奔放见长 , 高启则以爽朗清逸取胜 。
高启对诗歌的看法也较为全面 , 认为“诗之要 , 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 。
格以辨其体 , 意以达其情 , 趣以臻其妙”(《独庵集序》) , 做到体裁、内容、艺术的有机统一 。
他主张创作应“兼师众长” , 力争最后“时至心融 , 浑然自成”(同前) 。
所以他的诗歌虽说“学无常师” , 但还能自成一家 。
这种诗歌对扭转元末纤弱萎靡的诗风起了良好作用 。
但面对明初文网渐密、文士动辄得祸的政治形势 , 许多诗人开始回避社会现实 , 更多地发出“位卑谏勿直 , 直谏君心疑”(杨基《感怀》)的个人感慨 , 抒写“世路剑关险” , “吾志在山林”(张羽《写怀》)的退隐情怀 。
当时诗人除刘基、高启较有成绩外 , 像吴地诗人袁凯、杨基、张羽、徐贲 , 闽中诗人张以宁、林鸿 , 岭南诗人孙蕡 , 西江诗人刘崧 , 都是一定的创作特色 。
其时 , 诗人林鸿、高棅已以盛唐相号召 。
长达百年之久的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实已朕兆于此 。
第二时期为永乐至天顺年间 。
此时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歌 。
三杨均是台阁重臣 , 官高爵显 , 备受宠信 。
所以他们的诗歌充溢着大量应制和颂圣之作 。
表面看来雍容华贵 , 实际内容极为贫乏 。
明初诗歌还只是略有些不敢正视现实 , 而此时诗歌却是粉饰现实 , 点缀升平 。
明初诗歌尚能抒发心中磊落牢骚的情绪 , 而此时多数篇什是志满意得的无病呻吟 。
艺术上也是平庸呆板 , 了无生气 。
这种诗歌几乎垄断了当时整个诗坛 。
不为台阁体所困而显示自己创作个性的诗人只是少数 , 如于谦、郭登等人 。
他们关心国家命运 , 尚能透过升平景象看到社会明显的矛盾 , 对人民的悲惨命运有所同情 。
第三时期为成化至正德年间 。
其时台阁体诗歌已为广大诗人所不满 , 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攻之于前 ,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反之于后 。
李东阳论诗 , 推崇李白、杜甫 , 想以深厚雄浑之体 , 来替代啴缓冗沓的台阁体诗歌末流 , 他善长乐府 , 有些篇什笔力尚属雄健 。
但其论诗更多注意的是声调音节 , 认为“学者不先得唐调 , 未可遽为杜学也” , 视此为开启诗歌奥秘的钥匙 , 实际上未免舍本逐末 。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 , 内容亦有“覃研不足”(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的贫乏症 , 调子实际上与台阁体诗歌相去不远 。
李东阳也是台阁重臣 , 周围有一批门生故旧学他的诗 , 如石珤、邵宝、顾清、罗玘、罗铎、何孟春等 。
由于茶陵诗派在理论与创作上都存在弱点 , 所以并未能真正消除台阁体诗歌的影响 。
待到前七子崛然兴起 , 才完成了这个任务 。
台阁体、茶陵诗派主要靠其首领官居极品而发生影响 , 前七子则主要以自己提出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而引起人们注意 , 故其影响范围较为广泛、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