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病,天知否读后感摘抄( 三 )


舒乙口述的那句“他们不晓得我有用……我是有用的,我会写单弦、快板,当天晚上就能排——”,凄凉无比 。
而汪曾祺与江青,则是微妙的关系 。一向温良的文人,寻找庇护,免于了文革的暴力伤害,是人之常情 。但是,这对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何尝不是一种可耻的戕害 。
总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但,这些运动和文革,对跨两个时代的作家们来说,是绝对的伤害 。无法挽救,无法弥补 。因为他们多半因此死去,幸存的也不再敢发声 。我对政治没兴趣,我对人有兴趣,对文学感兴趣 。有一样绝对是真理:被干预之下的文学,是等于垃圾的 。哈哈,不过现在谁还干预,主流文学早已没读者了,禁电影也懒得禁书,所以现在都扫小黄网文去了哈 。
《人有病,天知否》读后感(五):人有病 天知否
人有病 天知否
对中国这段历史不甚了解,无法被陈徒手先生对那段历史的了解所震撼,但依旧会有一种压抑感 。人有病,天知否,的确很大程度上阐述了这本书的主题 。
有作家说:史书除了人名是真的,别的都是假的;小说除人名是假的,别的都是真的 。
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作协会变成这样子 。当时的病症在何处,病在作家的本职工作不再是创作,而是迎合所谓的宣传 。几个比较有印象的章节,老舍、郭小川、浩然的章节里,都描写了一个当时不敢于创作的人 。
非常地佩服老舍先生,虽然还没有读过《茶馆》 。在一开始坚持了那么久,即使情况再糟,也要去凭自己的意愿去创作,即使,所有的剧本一改再改,所有的情节出入越来越大,但依旧去创作 。”对老北京人,他们吃喝拉撒、谁在哪我都一清二楚 。到解放以后,可就不行啦,戏不够秧歌凑”能想象得到老舍先生当时面对这种新的状况下的不知所措,只不过,一点一点地创作,再一遍一遍的修改 。这种毅力,在我眼里是多么的难得啊 。
还有郭小川,看到“认为具有战斗力,当即拍板让郭担任作协秘书长” 。看到忍不住心里一凉 。这本书的160页都在刻画郭小川心境的变化,也非常容易让人体会到一个体制内人员的无奈 。”几十年如一的激情正在退潮,由此开始的却是万分痛苦、一步一回头的思想跋涉过程 。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付出了代价 。既有跳跃,又有反复;既有憧憬,又有幻灭“
。。。
所有的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 。作家的本职工作不再是创作了 。病,就在此 。想想那个年代其他的各个领域的人,去干一些完全发挥不出价值的事情,就会觉得,这个世界真是荒谬 。
当然,这本书毕竟刻画的只是广大作家群体中的一部分,这些作家中,有些悲惨,有些幸运 。即使幸运的,这段历史也是他们心中有了一个过不去的堪 。使他们与创作渐行渐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