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行书、楷书、隶书有什么区别( 二 )


汉隶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 。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 。《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 。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 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 。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 , 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 , 收尾有磔尾 。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在结构上 , 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 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 。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 。变曲为直 。调正笔画断连 。省减笔画结构等等 。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 。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 , 上下运动受到制约 。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 。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 。藏 露等各种变化 。还有字距宽 。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 。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 。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 。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 。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 。直至清朝 。汉隶才得以复苏 。有余农、邓石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
楷书是对隶书略加改造的一种字体 。大约在东汉末年形成,到魏晋时代就逐渐成熟了 。它保存了隶书的结构,去掉了隶书的波挑,把隶书的扁形 , 改为基本上呈正方形 。后来人们常把汉字称为“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讲的 。
关于楷书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真书之变其在魏汉间乎?汉以前无真书体,真书之传于今日者,自吴之《葛府君碑》及元常(钟繇)之《力命》、《戎格》、《宣示》、《荐季直》诸帖始 。至二王则变化殆?。?以迄今,遂为大法 , 莫或小易 。”他说的真书 , 就是楷书 。六朝以来,这种新字体被称为真书、正书 。到了唐代,这种字体又有了大的发展,大概是由于它可作人们学习摹仿的楷模的缘故,被称为楷书 。
楷书的特点是字画横平竖直,结构紧凑 , 气势流畅,形体优美 。历史上的书法家有不少精品传世 。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赵孟 以独特的风格把楷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被世人称为楷书四大家 。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楷书的特点是字画横平竖直,结构紧凑 , 气势流畅,形体优美 。宋体,或称明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 。所以他们的区别是隶书偏扁形,而楷书是长方形!而宋体竖向线条较粗 , 横向较细 。字形是指汉字形态,包括字的结构、笔画形状、笔画数和笔顺;字体是指汉字的书写形式、流派或风格特点,从大处讲有篆书、楷书、草书、宋体和美术体等,楷书中又有欧体、颜体、柳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