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代描写洛阳的词赋,最好是汉朝以后得( 二 )


78缘忧武昌柳,遂忆洛阳花 。唐 李商隐
79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 宋 文及翁
80人间何曾识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 。宋 杨万里
81千娇百媚看不够,魂牵三月洛阳花 。唐 木兰花
82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唐 于邺
赞美洛阳的诗词、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
——南北朝·范云《别诗》 背山见楼影,应合与山齐 。
座上日已出,城中未鸣鸡 。
无限燕赵女,吹笙上金梯 。
风起洛阳东,香过洛阳西 。
公子长夜醉,不闻子规啼 。
——唐·曹邺《四望楼》(楼在洛阳东,今废 。
秦时有贵公子贾虚每日宴其上 。
) 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 。
冬树束生涩,晚紫凝华天 。
单身野霜上,疲马飞蓬间 。
凭轩一双泪,奉坠绿衣前 。
——唐·李贺《洛阳城外别皇甫湜》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
——唐·李益《洛桥》 春 游 (宋)邵雍 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 。
金谷暖横宫殿碧,铜驼晴合绮罗光 。
桥边杨柳细垂地,花外秋千半出墙 。
白马蹄轻草如剪,烂游于此十年强 。
...
求古代描写洛阳的词赋,最好是汉朝以后得

有关洛阳的诗词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 。
唐·刘克庄《莺梭》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唐·张籍《秋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王绩《野望》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唐 刘禹锡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
唐 欧阳修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 。
唐 韩愈香车倾一顾,惊动洛阳尘 。
唐·韩愈《李花二首》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
唐 王建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
唐 韦庄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
白居易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
朱敦儒(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唐 杜甫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
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 。
[3][4] 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 。
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蜚声中外 。
...
历史上写洛阳的古诗词汉代诗歌,中国西汉初至东汉末大约400年间的诗歌创作 。
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而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 。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 。
汉武帝时期,正式建立乐府官署,由精通音乐的李延年充任协律都尉,负责制定乐谱和训练乐员,同时大规模地搜集民歌配乐演唱 。
乐府官署的设置,使汉代民歌得以大量保存,在汉代文人诗坛特别冷落的情况下放射出异常绚烂的光彩,从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
汉乐府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
其中有些诗揭露了官僚贵族的豪奢与残暴,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展现了汉代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传达出被压迫人民愤怒反抗的呼声 。
如《相逢行》、《妇病行》、《东门行》等;有些诗反映了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如《十五从军征》、《战城南》、《饮马长城窟》、《古歌》等;有些诗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弃妇的痛苦哀怨,如《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白头吟》、《怨歌行》、《孔雀东南飞》等;还有些诗反映了社会动乱给人们带来的不幸,如《枯鱼过河泣》、《乌生》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