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为什么要学那些没有用的知识》~~

因为在中国这样多人口的国家,要想选拔人才,只能通过这么一个硬式古板方式,这也是教育体制的弊端,让我们学生学的大多数书面知识在生活中没有作用 。也一定程度上摧残埋没了人才、但我们改不了环境 。只能改变自己 。
古诗词中的平仄关系 。
lz你好 。
我是复旦大学附属高中的文科生 。
这个问题我来替你解答 。
古诗中词中讲究平仄押韵 。
尤其是在对偶这一手法上更是讲究平仄押韵 。
除了词性相对 。
词音押韵意外另一大重要的条件就是平仄押韵 。
“平仄”指的一般是句尾的两字押韵 。
“平”代表的是第二声,“仄”代表的是第四声,一般来说在古体诗中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上句和下句都是第二声和第四声 。
(当然上句第二声下句第一声的情况也很普遍,这里不作细谈 。
)一般来说上句第四声下句第二声的情况会比较常见 。
也就是“仄平”的押韵 。
举个例子吧 。
杜甫在《登高》的颈联中写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我们就以这句为例,来简单的说一下平仄押韵的关系 。
我们看上句的尾字“客”是“仄”调,下句的尾字“台”是“平”调 。
这就是典型的仄平押韵 。
两字码字不易 。
望采纳!
~~《高中为什么要学那些没有用的知识》~~

诗词中的平仄所谓“平仄”就是每个汉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为了便于运用,在律诗中又简化为平仄二声,平又分为阴平、阳平二声,仄分为上、去、入三声 。
因此,共有阴、阳、上、去、入五声 。
平仄的掌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现代汉语来说,第一、二声为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
然而,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已经都转到了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当中去了 。
因此,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字了,至于转到上声、去声的字倒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 。
但是,从入声字转到阴平、阳平中的字则是较为麻烦的 。
例如:现代汉语的“一、吃、压、”等字都是阴平声,而在古代汉语中却都是入声字,如果去强记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对于学写律诗者,多少是有些困难的 。
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区分平仄声却是较为容易的,因为在南方,吴、闽、粤、赣、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入声字的读音 。
还有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方言中也还保留了入声字的读音 。
因此,根据方言读音,再用一种公式类比套用区分平仄声那就更为简易了,即用:“兵、平、病、丙、并”这五个字去套读“阴、阳、上、去、入”五声,类比如表:由此可见,“兵”字正是阴平声,“平”字恰好正是阳平声,以此类推 。
当然这种方法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凡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一、二、三、四声的是不好套用这个公式,必须是方言 。
2、凡方言中有入声字的均可用“兵、平”二字去套用这种公式 。
3、凡方言中没有入声字的也是无法套用这种公式的 。
4、凡套用这种公式时,对于送气与不送气的字可不必区分它,如“兵”字是不送气的读音“bīn”,而“平”字在普通话中则是送气的读音“píng”,可把它当作不送气的字音“bíng”来读 。
这样则可排除在套用“兵、平、病、丙、并”这个公式时没有某一个字的障碍 。
实际上,在普通话中象“平”字这一类送气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则读成不送气的字了 。
也有一些字在普通话中是不送气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却又读成了送气的字,如“就、杰”等 。
5、各地方言中的一些地区,如江西的修水、武宁、瑞昌、德安、永修一带,不仅有“阴、阳、上、去、入”五声,甚至还有六声,如:上表所述“衣、怡、易、以、意、一”等字,对此,我们且不必去管它是五声还是六声,反正与“兵、平”二字声调相同的字则为平声字,其后面所有的字均为仄声字 。
...
所见古诗平仄音 平仄格式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分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举例如下:1、 平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咏树 碧波·小溪即景平平仄仄平平仄, 深居沃野枝繁茂, 平平平仄仄, 岸边风拂柳,仄仄平平仄仄平 。
碧叶千张似玉雕 。
仄仄仄平平 。
雀跃树枝头 。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本是同根同血脉, 仄仄平平仄, 放鸭河中漾,平平仄仄仄平平 。
为何飒飒起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