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你活着,你配得上吗?( 三 )


4.
你一切都是为我好,为何我那么不好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中有一集讲的是高中生茉莉,爸爸是系主任,妈妈是留美硕士 。生下茉莉后,妈妈辞职了,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她在家装了隐形摄像头,女儿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中,只要发现女儿有一点点“不好”,她就毫不留情地批评,指正 。
女儿爱好文学,妈妈说,学文学太丢脸了,只有当医生,收入才会高,让女儿学医 。即使女儿考了第一名,她也冷冰冰地告诉茉莉:“不要骄傲,如果没有我这样盯着,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吗?”
茉莉也没让妈妈失望,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乖巧聪明,品学兼优,是全家人的骄傲 。
然而,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她自杀了 。
妈妈怎么也想不明白,优渥的家庭条件,无微不至的妈妈,优异的学习成绩,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茉莉统统都有 。她为什么要自杀?
恰巧熟人在研究一项脑神经黑科技,可以通过提取女儿残存的记忆,给妈妈“观看” 。
于是,妈妈潜入女儿的记忆 。
她发现,平日无比熟悉的孩子,是那么陌生:
女儿偷偷跟男生好;
女儿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偷东西;
女儿会撒谎跑去见偶像作家;
女儿还看嗑药,自虐,同志的书籍;
每考砸一次,就在自己手腕上划一道伤痕 。
更让她不可思议的是,女儿最后回忆妈妈的时候,画面却是一根根针,扎得茉莉体无完肤 。
我们以为,把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好,让孩子达到大家都认为“好”的标准,孩子就会幸福 。我们以为,泼冷水就是提醒,挑剔就是鼓励,责骂就是爱 。
孩子的情绪情感,愤怒,恐惧,绝望,统统都被我们忽略掉 。
5.
我们,只是“一路”的缘分
在我们的文化里,做个世俗认可的好爸爸,好妈妈,比成为自己要容易得多 。即使孩子受到了伤害,人们也会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
试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
也许你会说:“孩子可爱啊,我喜欢孩子 。”——有了孩子,我的生活就多一些欢乐 。
“不生孩子,老了以后多孤独啊 。”——有了孩子,我老了就不再孤独了 。
“有了孩子,我就可以体验做父母的感觉了 。”——有孩子,我的人生就更丰盛了 。
看,孩子从一出生就是在满足我们的需要 。
承认吧,我们并没有那么伟大,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已 。
我们和孩子,只是“一路”的缘分 。
就像李松蔚老师说的,孩子是我们的旅伴,我们相遇了,在路上,我们各自探索,有爱,有伤害,有合作,有背叛,有感恩,或许还有持久的怨恨——但归根到底,也只是一段路的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