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孙悟空的诗句( 六 )


明初,除杨景贤所写《西游记杂剧》外,尚有杨志和《西游记传》四卷四十一回 。
前者第九出“神佛降孙”中,曾借用孙行者的自白追述他在闹天宫时饮玉皇琼浆、盗老君金丹、偷王母仙桃等情节 。
孙悟空的名字已有这里出现,并自称为通天大圣,至吴氏《西游记》始改通天大圣为齐天大圣;后者较之吴本《西游记》的内容更接近一些,只不过是具体而微而已 。
闹天宫故事的增入,在取经故事的艺术结构和孙悟空形象的创造上均有其重要作用 。
因为要写唐僧在取经途中的困难重重,就必须有一个威力强大的人物出来护送 。

【形容孙悟空的诗句】

否则,唐僧将不可能顺利地完成取经任务 。
敢于反天宫统治权威的孙悟空,是护送唐僧西行的理想人物 。
如果抽掉闹天宫部分,孙悟空这一天不怕地不怕的神话世界英雄人物形象就会减色 。
增入闹天宫部分,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就更为生动突出了 。
然而如何让这位傲岸不屈的英雄人物俯首贴耳地随唐僧西行仍有困难,因此,只好请如来佛把他压在五行山下,让他“悔过自新”、“改邪归正”,并请观音菩萨给他带上紧箍儿 。
这样,才能使其驯服地走上护送唐僧西行取经的道路 。
显然,这一切设想,主要是取经故事在长期流传改造过程中为了创造孙悟空形象和安排情节结构的需要,而不应把功过仅仅归于吴氏一人,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只是吴承恩出于宣扬“受招安”思想和“奴才哲学的目的 。
二 “受招安”说认为,孙悟空闹天宫失败后已“皈依神佛”、“改邪归正”,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从此,这个形象便发生了质的变化 。
他在取经途中的扫魔斗争,只能有利于封建统治,而不可能有利于人民 。
这种观点,也同样是不符合作品实际的 。
我们既要看到,孙悟空被如来镇压在五行山下,观音菩萨骗他带上紧箍儿,迫使其保护唐僧西行说不上就是什么变节行为;同时,更重要的还应当看到,西行途中的孙悟空和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其思想行为的正义性并没有改变 。
人们在读《西游记》时,总是把无限同情和赞赏始终贯注在孙悟空这个人物身上 。
历史上的唐玄奘取经,经过人民群众和作家的不断加工改造之后,神话化的色采愈来愈浓厚,它已逐步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理想、向往光明的象征,宣扬佛法的作用不大 。
我们在读《西游记》时所强烈感受的决不是佛法本身,而是孙悟空的不畏艰险、扫荡群魔及其战胜各种困难的英雄业绩。
西行途中的孙悟空,是驾驭自然、战胜自然的强大威力的象征 。
八百里火焰山阻住去路 。
孙悟空就到铁扇公主那里借来芭蕉扇,熄灭火焰,断绝火根,拯救了一方生民,使火患永不再发 。
孙悟空与三清观妖道赌赛祈雨时,他可以对雷、电、风、雨之神任意发号施令,而诸神无不唯唯从命 。
作者对此有如下的一段描写:“但看我这棍子:往上一指,就要刮风 。
那风婆婆、巽二郎没口的答应道:就放风!”“棍子第二指,就要布云 。
那推云童子、布雾郎君道:就布云!就布云!”“棍子第三指,就要雷鸣电灼 。
那雷公、电母道,奉承!奉承!”“棍子第四指,就要下雨...
有关读书的诗歌劝学 (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
劝学 (唐)孟郊击石乃有火, 不击元无烟 。
人学始知道, 不学非自然 。
万事须己运, 他得非我贤 。
青春须早为, 岂能长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