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忙碌变成一种价值

当忙碌变成一种价值
文章图片

汉语的博大精深,从“忙”这个字就能体现 。当我们说别人“忙”的时候,往往会积极化这个字的内涵,比如所谓的“大忙人”,言下之意是对方被很多人和事所需要;而当主语是自己时,“我很忙”又总传达着焦急、疲劳之类的负面情绪——这既是“忙”在语言层面的复杂性,也间接说明,忙碌的是自己还是别人,会影響到我们到底能不能客观看待这件事 。
【当忙碌变成一种价值】事实上,人类并不抗拒忙碌,尤其是主动忙碌 。对当代人来说,“看起来很忙”已经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人们总是将“忙”和一些优秀的特质联系在一起,比如进取、坚毅、有野心等,被认为是职场上稀缺的好品质 。
有研究表明,如果是从个人主观意愿出发的“不想闲着”,确实能调节负面情绪、强化自我认知,进而提升幸福感 。
这就是为什么直到现在,人们依然将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更多的任务,看作自己能力的证明 。剑桥大学人类学家詹姆斯·苏兹曼也在《工作的意义:从史前到未来的人类变革》里说,只要定居在城市里,我们就无法把工作当成简单的谋生手段,而是将其视为拥有高度社会化水平和适应能力的证据——这意味着你是一个真正的“社会的人” 。
问题是,既然忙碌如此有益,为什么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像一些人那样“享受”忙碌?
答案可能是,“被动忙碌”充斥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为了保证自己不失业,许多人不得不假装很忙 。随着无益工作的增多,正常工作受到影响 。如果我们提取某个生活片段来观察,会发现这种“被动忙碌”无处不在:该忙的时候在开会,不该忙的时候却要加班,上班要表现出全情投入的模样,下班还得想方设法营造自己只是暂时离开工位的“人设”,休息日也会发一些仅领导可见的微信朋友圈来彰显自己的工作态度——这就是很多当代“打工人”的写照 。
当然,还有一种忙碌介于主动忙碌与被动忙碌之间:只要一闲下来就想看点什么、做点什么、知道点什么,哪怕只是“没用的知识又增加了” 。毕竟,忙碌给人带来成就感,时间就是金钱,很多人都在不停地自我充电、自我进步、自我驱动,即使他们其实并无真正想做的事 。
如果忙碌是有价值的痛苦,那么清闲就是可引起焦虑的自由 。在当下,越来越多人患上“空白时间焦虑症”,只要一闲下来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在学东西,进而否定自我存在的价值 。但这个认知并不表示我们可以立即投入主动忙碌——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不停点亮手机屏幕,点开社交软件再退出,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消磨掉无所事事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