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的古诗词有什么?( 二 )


这些早期白话新诗虽然没有摆脱旧诗体式的束缚,甚至还残留着旧诗的语句,但为现代诗的产生开拓了一条新路 。
再次,五四时期,不仅是那些尝试白话新诗创作的作者非常兴奋,读者们也乐于从新诗中去感受时代的新情绪 。
新诗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和想像力 。
在当时,读者与作者相互推波助澜,迅速形成过一种写新诗、读新诗的风气 。
胡适在《谈新诗》一文中说,从1917年以来到1919年,“报纸上所载的,自北京到广州,自上海到成都,多有新诗出现” 。
新诗创作风气和阅读风气的结合,使它得到了许多其他各类文体没有得到的发展机遇 。
因此,五四时期新诗能够在短时期内迅速崛起 。
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发展上呈现多元、开放特征的时期 。
这种时代特点鼓励新诗在艺术上的多方面探索,由此形成五四新诗坛异彩纷呈的繁盛格局 。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回顾了现代新诗在第一个十年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白话新诗的成就和风格,提出“若要强立名目 。
这十年来的诗坛就不妨分为三派: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 。
这种主张不仅把握住了五四时期社会历史发展特点.而K出准确地理清了这一 。
时期的新诗发展脉络 。
自由诗派是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最早出现而且影响很大的诗歌流派 。
在新诗冲破旧诗词的词牌曲牌、格律、平仄形式束缚、力倡自由的历程中,曾涌现出了初期白话诗、小诗、情诗、政治抒情诗等类型 。
从1917年2月《新青年》杂志开始刊发白话情诗作开始,白话诗创作渐成风气 。
那时的《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都曾经发表过白话新诗 。
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周作人、朱自清等都曾经积极投身白话诗歌创作 。
白话新诗创作运动是在“文体解放”的理论引领下展开的,当时的诗人们相信,直白地描写生活,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突破传统的诗体形式,才对能实现言文一致 。
胡适1919年发表的《谈新诗》曾明确地说:“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 。
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此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 。
”同此,初期白话诗从语言文字文体方面的解放着手,来开拓新诗发展的道路 。
初期白话诗的作者们村新诗历史任务的理解从总体上看有一致之处,他们几乎都赞同新诗白话化,但在具体的艺术主张下又有各自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到了初期白话诗的创作面貌 。
康白清在《新诗底我见》一文中对初期白话诗的形式特点作过描述:“旧诗大体遵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 。
新诗破除、一切桎梏人性的陈套,只求其无悖诗底精神罢了 。
”在康白情眼里,新诗在形式上突破旧诗,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历史进步,但仅仅驻足于此,那是不够的,新诗应该在诗意的创造方面有所作为 。
在初期白话诗创作中,作者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尝试虽然未必是深人的,但探索的范围很广泛 。
从思想和艺术上看,初期白话诗留下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历史特点 。
首先,相当数量的白话诗作反映着诗人们的现实情绪,或者说是由现实直接引发的情绪 。
这时的诗作与其说是表述着某种人道主义或民主主义思想,还不如说是抒发着以这些思想作为认识起点来看待现实时产生出来的情感 。
诗主情,诗言志,表述思想主题不是诗的所长 。
这种关注现实的情感取向,表明初期白话诗受过五四时期“劳工神圣”思潮的洗礼 。
胡适、沈尹默的同题诗《人力车夫》在内容上明白地表述着对人力车夫悲惨生活的同情 。
刘半农的《相隔只有一层纸》描绘在天寒地冻的时节,富人担心火炉“烤坏了自己”,穷苦的乞丐却在寒风中颤抖,表现了一种阶级的不平等 。
刘大白的《卖布谣》、《田主来》表现对劳动人民的一种同情,对地主剥削农民的不满 。
对五四精神的表现,也是初期白话诗的一大重要内容 。
周作人的《小河》、胡适的《老鸦》、康自情的《草儿》等诗作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五四时期那种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压迫的时代主题 。
《小河》以农夫筑堰挡住小河为线索,写出了“田里的稻”、“田边的桑树”、“田里的草和虾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