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山开始的诗( 四 )


再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中那直上九霄的孤烟和长河那头即将西沉的圆圆落日,把大漠的空旷萧条和旅人内心的寂寞悲凉表露无遗,我想只有西洋的油画技巧和丰富的色彩才能更充分地把这种意境描绘出来吧?!古诗,不长,却蕴藏着广袤的世界、丰富的联想和无穷的意境 。
在古诗的世界里,忽而气势磅礴、雄浑激荡;忽而柔和细腻、委婉缠绵;忽而萧瑟苍凉、孤独寂寞;忽而忘情阡陌,韵味悠长 。
严肃与诙谐,生动与质朴,含蓄与明了,委婉与豪爽,直让人几经磐涅,荡气回肠 。
古诗的魅力已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我甘愿放纵自己,在古诗的世界里沉沦、迷失、不可自拔…… 。
2、 开学伊始,教语文的葛老师突然在课堂上为我们背诵了一首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 葛老师的普通话十分标准,浑厚的男中音听起来很悦耳 。
但惭愧的是,我傻傻地张着嘴,不知所云 。
也许很多同学跟我有同感,大家面面相觑,似乎都有点犯傻 。
直到葛老师转身在黑板上板书,教室里才有了一些轻微的、像是激动又像是醒悟般的惊叹声,如湿润的雨点在空中飞扬 。
我没有出声,心里惊讶极了 。
真的,那么简单明白的一些词,竟组成了一幅流动着的,浸透了苍凉之感的图画,那么忧伤,那么惆怅,然而却又是……那么美!升入初二以后,语文老师换了 。
新的语文老师也姓葛 。
端丽的板书和每次作文后对我的评语都让我的心里充满阳光 。
他上课时声情并茂,经常给我们讲授一些课文之外的古典诗词 。
甚至还有格律诗的音韵,平仄之类的诗词知识 。
这些都无须考试,可我把它们背得比应考的英语单词还要滚瓜烂熟 。
我以为背熟就能写了,写真正的律诗 。
然而,哪晓得一提起笔来,我就晕头转向了 。
根本写不出一首像样的格律诗 。
见我学得认真,葛老师又开导我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至于那些格律之类,知道就可以了,不必拘泥,真正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他心底流出来的,比如李白……葛老师特别推崇李白,于是理所当然地,我也爱上了李白 。
我尤其迷恋李白之死———为了捞取落在水里的月亮 。
我想我将来要是当上了诗人,至少也得为摘取天上的星星而死 。
为了我的李白之梦,我攒下零花钱买了一些诗词选本,如《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首》之类,一首一首挨着背 。
就跟九十年代的少女戴着耳机学阿妹的歌似的 。
所不同的是我永远也学不会 。
葛老师说的“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总是到达不了 。
但古典诗词由此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
这世界远离周围的“阶级斗争”氛围,远离我少女时代的种种烦恼 。
我读着、背着,惊讶那些通晓明白的字句间,竟有如此美景、如此浓情、如此深沉的思想和哲理……我们几千字几万字讲不明白的东西,古人几十个字就讲透了,而且还押韵,还朗朗上口 。
难怪它们能经受千百年的时间淘洗,而一代一代的孩子就背着这些诗长大 。
我们死了,可是诗词还活着 。
我想,它们要活到什么时候呢?也许要到太阳毁灭,地球不再转动为止 。
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是多么骄傲的事啊!但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
那时我已考入本校高中,喜欢李白的葛老师也不再教我们了 。
因为在课堂上宣扬“封资修”,葛老师被戴着红袖章的学生揪出来,站在操场上的太阳底下弯着腰低着头接受批斗,还要唱:“我是牛鬼蛇神,我是人民的罪人……”唱得满头大汗淋漓 。
我远远望着,欲哭无泪,真想冲上去救他,但是没这个勇气...
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诗句与注音 念奴娇(niànnújiāo)——赤壁怀古(chìbìhuáigǔ) 宋(sòng)?苏轼(sūshì) 大江东去(dàjiāngdōngqù) 浪淘尽(làngtáojìn) 千古(qiāngǔ)风流人物(fēngliúrénwù) 故垒西边(gùlěixībian)人道是(réndàoshì) 三国(sānguó)周郎(zhōuláng)赤壁(chìbì) 。
乱石崩云(luànshíbēngyún)惊涛裂岸(jīngtāo lièàn)卷起千堆雪(juǎnqǐqiānduīxuě) 江山如画(jiāngshānrúhuà) 一时(yìshí)多少(duōshǎo)豪杰(háojié) 遥想(yáoxiǎng)公谨当年(gōngjǐndāngnián) 小乔(xiǎoqiáo)初嫁(chūjià)了雄姿英发(lexióngzīyīngfā)羽扇纶巾 (yǔshànguānjīn)谈笑间(tánxiàojiān) 强虏(qiánglǔ)灰飞烟灭(huīfēiyānmiè) 故国神游(gùguóshényóu) 多情应笑(duōqíngyìngxiào) 我(wǒ)早生华发(zǎoshēnghuáfà) 人生如梦(rénshēngrúmèng) 一尊还酹江月(yīzūnháilèijiāngyuè) 一个网上朗读的网址:http://www.wuys.com/lit/reading/61.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