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中“艺术效果”是什么?( 五 )


⑷廉颇: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
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
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
⑸佛狸祠:现实如故,百姓麻木 。
3.主旨: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
《登高》1.诗歌形象:“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 。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
2.诗歌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 3.常用术语: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婉约,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事物的“形”与 “神” 。
4.近体诗知识: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
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
②规定诗句数量 。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
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 。
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
5.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哪些内容? 前四句写登高见...
诗歌鉴赏专业术语诗歌鉴赏术语触景生情:指文学作品中,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激发起某种感情 。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 写诗人在山道上,看到优美的枫林晚景,禁不住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顾驱车赶路之急而停车观赏 。
托物言志: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 。
在咏物诗中,这种手法的使用相当普遍 。
歌咏景物以突出其性格特征 。
陆游《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 塑造了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不屈服于邪恶势力的形象,实际上抒发了诗人自己特立独行的心志 。
借景抒情: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喜怒哀乐等)去描写客观事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非常常见,实际上可以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寓情于景,二是情景交融 。
寓情于景: 诗中纯然地写景,但所要表达的感情都包孕在景物描写中 。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 诗中没有一个情字,但处处流露着作者的喜悦心情,流露着作者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 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
议论:对某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
诗歌中的议论往往要求精辟、形象化,并与叙述、描写、抒情紧密结合 。
纯粹的议论诗是没有什么艺术魅力可言的 。
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阐明了这样的道理: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局限性,只有摆脱了局部经验的限制,才能认识事物的实质 。
抒情:指在作品中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感受 。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
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即通过发感慨、呼告、直抒胸臆等形式直接抒发爱憎的情感、感受和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