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折一把剑( 六 )


撇开文献和实物的上述差别不管,有两点是明确的 。一是《考工记》关于“大刃之齐”的记载说明在春秋战国之际 , 中原匠师对于铜剑合金万分的配比规律已经有所认识,有所总结,并以之指导铸剑;二是铜百分之七十五上下和锡百分之十六左右的实际合金比例是合理的 , 一些研究者对如此配比的铜剑作了机械性能和硬度试验,证明其具有很好的强度和硬度 。
古人铸剑既无先进的熔炼设备、纯洁的原材料,又无精确的测试手段 , 匠师们在这种情况下经过长期实践,摸索总结出了青铜合金的配比规律,并具有很强的规律 , 铸出的铜剑的合金比便也会不尽相同,而呈现在配比常数上下浮动的现象 。
(三)熔炼 原料调配停当后,将之装入坩锅炼 。熔炼的目的是将铜、锡、铅等原料熔液体,同时也进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杂质,如附着于原料上的木炭 , 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铁等其他金属元素,使合金精纯 。
熔炼的关键是观察火候,判断是否熔炼成熟 。《考工记》对此有较详记述:
凡铸金之状 , 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
黑浊气是原料上附着的木炭、树枝等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生的 。黄白气主要是熔点低的锡先熔化而产生的,同时,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挥发出来也形成不同颜色的烟气;
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
温度升高,铜熔化的青焰色有几分混入,故现青白气;
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
温度再高 , 铜全熔化,铜量大于锡量度,一进只有青气了 。而且,焰色纯净,表明原料中的杂质太多气化跑掉了 , 剩下残渣可予以去除;
然后可铸也 。
销炼成熟,可以浇铸了 。
上述次序,也是古代匠师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 后来人们用“炉火纯青”喻功夫纯熟,就源于这里 。
为了提高青铜合金的质量,工匠们还对铜锡进行多次熔炼,以进一步去除杂质 。《考工记·栗氏》所记“改煎金锡” , 就是指更番,重复煎炼 。
(四)浇铸 将熔炼成熟的青铜液体浇灌入剑范,俟其冷却、凝固,铜剑就成形了 。
(五)铸后加工 范铸出来的铜剑仅是一个坯件 , 表面精糙,故卸去铸范后,还须进行如下的修治加工:
——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装饰 , 如在铸成的花纹沟槽中镶嵌琉璃、绿松石,或嵌错红铜丝、金丝、银丝,甚至进一步在器表刻镂花纹 。嵌错是当时很常见的装饰工艺,它是在铜器表面铸出或刻镂出花纹,再嵌以金、银、铜丝(或片),用错石将表面磨光,即显出色彩鲜明、线条清晰的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