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若桃花是什么意思( 三 )


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 。
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 。
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 。
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 。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 。
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
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
②了:了结,完结 。
③砌:台阶 。
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
应犹:一作“依然” 。
③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
④君:作者自称 。
能:或作“都”、“那”、“还”、“却” 。
【品评】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
如面是什么意思 见字如面,是书信开头常见的问候语,集中反映书信的重要功能 。
从接信、拆信、读信、收藏信到写回信等,贯穿全过程的,是一个“情”字;“站”在面前的,则是一个“人”字 。
红笺开处,写信人便“站”在你面前,或问候或叙事,或直言或婉转,或抒情或说理,或激情洋溢,或絮语绵绵……读信其实是读人:写信人当时的心态、情绪、思想甚至健康状况等 。
书信是有情物 。
纯真的友谊,炽热的爱情,真知灼见的心灵对话,畅所欲言的坦荡胸襟,借书信尽情表达,展书信随时读到 。
不独当时,若存之久远,愈发情深意浓 。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 。
”“字字朝看轻碧玉,篇篇夜诵在衾裯 。
”或不得相会,或再难相见,但读“旧书”,无异“如面” 。
于是,“欲将香匣收藏却,且惜时吟在手头” 。
唐代诗人元稹在妻子去世一年多后,读其“旧书”,其音容笑貌,一一在目:“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粗成行 。
自言并食寻常事,唯念山深驿路长 。
”睹物思人,读信思情,古今一理 。
“检得旧书”也好,“篇篇夜诵”也罢,道出一个事实:有“字”在手边,随时能“如面” 。
鉴赏纳兰容若的诗词的文章???问添衣 菩萨蛮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 。
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 。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
捣衣,添置寒服是古代女子秋季常做的事 。
是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多于秋夜进行,所以制好的衣服也被称为寒服 。
词调中有《捣练子》词牌,即其本意 。
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诗词中往往用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惆怅情绪,像王驾那句“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王诗之所以能够被人千载传颂,正是因为他如实如神的写出了思妇对远戍边关亲人的牵挂,道出关爱这种洁净如莲花的情感,文字也因此有了超越时间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