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匆匆”的诗句有哪些?( 四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 。
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 。
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 。
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 。
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
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 。
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 。
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 。
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 。
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 。
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 。
“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 。
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 。
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 。
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
遥思远忆 。
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 。
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 。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 。
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 。
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 。
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 。
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 。
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 。
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 。
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 。
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 。
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 。
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 。
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
质朴而深情 。
问讯梅菊 。
“美不美,家乡水;亲比亲,故乡人 。
”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 。
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等 。
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 。
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
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 。
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 。
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却飞回了故乡 。
诗人想念故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洁美丽的菊花,“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修书传语 。
关山难越,锦书难寄 。
思乡的人啊,往往只能对月空吟,对影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