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原文及赏析范文有没有?( 五 )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赏析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 。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928年后,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1931年到英国留学,次年回国,继任清华大学教授 。
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 。《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
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 。现实使他逐步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 。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 。
朱自清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浮生六记》: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