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作者:邓颖智 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4日
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 。教完古诗《望天门山》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望天门山》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 。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 。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 。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中年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 。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 。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 。
【三年级《望天门山》教学反思】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如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时,我通过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美丽景色 。学习“孤帆一片日边来”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
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 。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行船图”,形象感知诗人当时的感受 。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祖国山河无限美好”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
不过,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
《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后,收集李白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 。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