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美术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这是鲁教版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与其同组的是《古诗两首》、《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以及单元练习 。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贴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 。《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 。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
上完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还是教案意识严重,课件牵着我走,我牵着孩子们走 。课堂中太想让孩子们积极地与我交流,导致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 。没有落实新基础教育理念,没有教结构用结构,读书时间还是不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明显 。
第一个环节:检查预习 。由于我二十几年来一直教低年级,升入三年级后低段思维还没有转换,还把字词作为课堂中的重点,用时太长 。韩老师告诉我三年级的课堂老师应该课下了解孩子的预习,抓住孩子真正的出错点,如:“歇”是孩子们出错比较多的字,就应该重点指导 。“歇”字的指导,不要只跟孩子们说不是“反文旁”,而是“欠字旁”,要了解字源,查一查为何歇字是“欠字旁”,不是“反文旁” 。她举例说“拔”和“拨”很多孩子出错,如果老师知道是古代人用头上的发簪拨油灯芯,所以“拨”上有发簪的发 。这样孩子就不会再出错了 。课后我去字源网查了“歇”字字源,“歇”是会意字,从欠,古文字字形体像人跪坐着张嘴打哈欠,从曷,曷有止义,人休息也有止意,“歇”本意就是休息 。如果这样讲给孩子听,他们肯定就不会出错了 。
学课文内容时,我把重点放在了抓住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句上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孩子们找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后,我就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同学们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 。因此,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此时你会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呢?风筝飞走了,你会怎么呼唤?等等 。本课中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 。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 。我自认为同学们经过找心情词句,理解心情词句,读心情词句,一定能体会孩子们心情,也能自己写出一段带心情的结尾 。可是预设自认为不错,目标达成却不乐观 。孩子们仅限于高兴、快乐等心情词 。此时韩老师告诉我不要为了心情而教心情,应该抓住孩子的特点,文中并不是只有描写心情的词句能表达孩子们的快乐,做风筝、放风筝中的动作词也都是孩子快乐的体现 。每个部分都有它的结构特点,孩子如何做风筝,心情怎样 。孩子如何放风筝心情怎样 。孩子如何找风筝心情怎样 。这不就是作者的写作结构吗?教会同学们找出结构特点 。教学时,也可以先抓住重点段也就是放风筝段,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放风筝的,从放的过程体会他们的心情 。教会了一段的学习方法,做风筝和找风筝这两段,同学们自己也能学 。这也就做到了学结构用结构,孩子们了解了写作结构,后面的拓展也可以用这个结构来说,来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