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诗句( 三 )


饮酒其八 陶渊明诗歌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前六句为一部分,在这部分里,作者托物起兴,以孤松自况,表现自己坚贞高洁、卓尔不群的品格 。
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青松坚贞高洁的形象 。
首先,前四句运用了对比手法 。
当阳光普照,雨水充沛时,众草疯长,枝繁叶茂,遮没了青松特有的丰姿 。
可是,当一夜北风起,隆冬到来时,风刀霜剑交相摧残,茂盛而葱郁的众草则禁受不了,遭到灭绝 。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东园孤松却傲然挺立,迎风霜,斗冰雪,愈加青翠 。
表现出不畏严寒,坚贞高洁的品质 。
这里,作者所要表达的就是孔子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哲理 。
通过这一对比,孤松坚贞高洁的形象就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
但是,如果仅是这样写而没有第五、六句诗承接,那也只是孔子所表达的哲理意蕴的重复,只是较为形象些而已 。
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第五、六诗,再一次运用对比,将孔子说的哲理意蕴推进一层 。
倘若严寒不能将连成一片的松林灭绝,这似乎不能完全说明松树有不畏严寒不怕风霜的精神与能力 。
也许是依靠集体的力量才得以生存下来,这样的话,松树就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
因此,“人不觉”也就是必然的了 。
于是,作者紧接着将人们对独树一方的孤松的感觉,即“众乃奇”,与之对比 。
只有当孤松独立一方,或于荒山,或于秃岭,巍然挺立,傲视严寒,方显出孤松独立的奇特之美 。
这样一对比,就更加突出了孤松傲然独立、卓尔不群的品格 。
后四句为一部分 。
承接前一部分的托物起兴,作者在这里抒情言志 。
将诗人自身与所咏赞的对象和谐地联系起来,把表现客体与创作主体了无痕迹的融为一体 。
进而推出最后两句言志之辞 。
这里作者表示要与孤松为伴,以饮酒为己愿,远望静观这喧嚣而混乱的尘世 。
并认为人生如梦幻泡影,自己不能被这滚滚红尘遮蔽了双眼,不能被这世俗尘网所羁绊 。
当然,不可否认,这种思想有虚无主义的倾向,比较消极 。
李白也写了一首类似题材的诗,即《桃花开东园》(古风其四十七) 。
原诗抄录如下: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
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 。
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 。
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 。
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 。
为了互相阐发,加深理解,多方学习,我们不妨将两首诗相比照一下(为了叙述方便,以下以“陶诗”、“李诗”来指称这两首诗) 。
读了李诗之后,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李诗是受到陶诗的启发而写的 。
当然,天才诗人李白是决不会生吞活剥陶诗的 。
两首诗相同之处,都是运用比兴手法,以青松自况,表现诗人坚贞高洁、无所畏惧的品格 。
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方面,陶诗是以抑扬手法写青松 。
“众草没其姿”,一抑也;“卓然见高姿”,一扬也 。
两相对比 。
而李诗是运用繁笔正面实写桃花,运用简笔虚写青松 。
诗人不惜笔墨以八句诗来写桃花,共写了四层意思:一、先以拟人手法写桃花白日自夸 。
二、接着写它“偶蒙”春风而花开,生就一副“艳阳质”,即只能在春天开放的本性 。
三、它并不是没有美人般的姿色,只是恐怕它“花不实” 。
这三层以桃花喻小人,表现小人得势就忘乎所以,表面上装腔作势,而实际昏聩无能 。
四、写桃花瓣在秋天来临就很快凋落离散 。
一个“早”字写出了桃花的悲惨命运 。
总之,这八句诗将桃花由含笑自夸到零落相失的过程完整的写出来了 。
喻示了小人由得势到垮台的过程 。
写青松却只有最后两句 。
作者先肆意泼墨,描写桃花,却只用两句诗从侧面虚写青松:桃花在迅速凋零时,哪里知道南山松依旧傲然挺立在萧瑟的秋风中 。
至于南山松如何迎风霜斗冰雪并未正面描写 。
完全是依靠桃花形象来反衬青松形象 。
这首诗里,诗人以桃花“偶蒙春风荣”来譬喻小人得势是暂时的,终究逃脱不了“零落早相失”的命运 。
而青松虽孤独失意却傲然挺立于秋风中,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无所畏惧的精神 。
另一方面不同的是,陶诗是前六句比兴,第七、八句出现了诗人自身的形象 。
于是,诗人浓厚的主观情素也因之自然的渗透其中 。
最后两句言志 。
李诗则是通篇比兴,且始终未出现诗人自身的形象,而是通过桃花含笑自夸,华而不实,零落相失的形象来反衬南山松独立秋风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