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这首古诗大意是什么( 七 )


据陆游《入蜀记》卷五:“黄鹤楼,旧传费祎升飞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 。
”滕王阁是唐高祖子李元婴受封滕王,他曾官洪州都督,在任期间所建 。
岳阳楼是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时在旧阅兵台基础上所建 。
若论来历,黄鹤楼最为久远 。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那么,崔颢《黄鹤楼》诗究竟好在何处呢?这涉及对黄鹤楼本质特征的把握 。
因为就得江山形胜而言,黄鹤楼的俯瞰江汉,与滕王阁的前临赣江和岳阳楼的下临洞庭,三者难分优劣;就构筑形制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在伯仲之间 。
设若从这些方面落墨,既使有生花妙笔,充其量只能仿佛其状貌 。
崔颢《黄鹤楼》诗高明之处在于:它根本舍弃了黄鹤楼位置、形制等这些外在特征,而紧紧围绕它的得名这一根本要素大做文章 。
而就得名论,黄鹤楼与神奇传说相联系正是它魅力之所在,为岳阳楼、滕王阁所难于匹敌 。
诗的前两联写身在黄鹤楼下仰观寥廓天宇所见所感 。
当诗人第一眼看到黄鹤楼时,无穷的遐想中最突出的印象是昔人于此升飞的故事 。
那位“昔人”本来也是凡夫俗子,由于学仙得道,羽化登入仙境 。
后来他乘黄鹤重游旧地,黄鹤楼应当记得他的仙风道骨 。
那黄鹤自然也是得道的仙鹤了,自那次飞过眼前这一片天空后,再上,还是属于人间 。
面对白云,诗人意识到宇宙中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 。
虽然没有发生一连串《天问》式的感慨,但读者已感觉到诗人心潮的起伏,领悟到诗人借助“黄鹤”、“白云,,等意象所传达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真谛的思考 。
前四句诗好就好在它是因黄鹤楼而触发的,不能移于别处 。
它是自然而成,如冲口而出一般,丝毫没有斧凿的痕迹 。
它是形象化的,并没有将思想和盘托出,却能让人低回思索于无穷 。
这样写,虽然没有具体描绘黄鹤楼的形态,却成功地展示了它的精神风貌 。
诗的后四句转换角度,写登上黄鹤楼俯视江汉所见所感 。
诗人居高临下,如从天上观察人寰一般,油然而生超然物外之慨,这感慨也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展开 。
与寥廓的宇宙空间相比,人世间的距离感应该是微不足道的,晴日下,辽阔的江汉平原上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我的乡关却很遥远,非目力可及 。
人一生的活动范围实在太有限,与仙人相比,真像翱翔蓬蒿之间的小雀与展翅九万里的大鹏鸟一样悬殊 。
至于从时间角度言,人的寿命以岁月计,积日成月,积月成岁,转眼之间便是百年,一个人的一生就过完了,比起“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来,已经短得可怜;比起“天上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神仙来,更不可同日而语 。
在人世这个空间和人生这段时间的座标系上,此时此地的我处在什么位置?当此一日将暮、江上烟波泛起之际,身在黄...
关于七夕的诗有什么?《乞巧》怎么背? 乞巧⑴【唐】 林 杰七夕今宵看碧霄⑵,牵牛织女渡河桥 。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⑶ 。
【注释】⑴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
⑵ 碧霄:浩瀚无际的天空 。
⑶ 几万条:虚指,比喻多 。
【译文】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 。
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 。
【题解】《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
【赏析】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 。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 。
崔颢的作品 诗人吗?怎么发这里来了的问题崔颢诗全集 http://www.shiandci.net/ch.htm赠王威古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赠轻车 辽西作赠怀一上人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杂诗 游天竺寺入若耶溪 川上女代闺人答轻薄少年 长安道( 一作宋之问诗)渭城少年行 行路难雁门胡人歌 七夕宴悬圃二首江畔老人愁 卢姬篇孟门行 邯郸宫人怨晚入汴水 发锦沙村题潼关楼 题沈隐侯八咏楼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 赠梁州张都督古意 岐王席观妓长门怨 上巳赠卢八象 舟行入剡奉和许给事夜直简诸公 相逢行澄水如鉴 行经华阴黄鹤楼 长干曲四首维扬送友还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