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大全|18个道德典故

典故大全(18个道德典故)
东汉时,张劭和范式一起读书,成为好朋友,他们学成归家后约定两年后的中秋节再次相聚 。两年后的中秋,张劭杀鸡备饭,家人们都说,都这么久了,他不会来的 。张劭不以为意,到了中秋节,范式果然千里迢迢赶来,两人把酒言欢 。
在中国古代,传颂着许多这样的故事和人物,每每想起他们,都会心里一暖 。
典故大全|18个道德典故



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百思特网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吃梨都只拿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故 。
程门立雪
北宋时,杨时、游酢两人一起去向老师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休息,他们不忍打扰,于是静静等待老师醒来 。不一会儿,屋外下起大雪,天气寒冷,等程颐一觉醒来,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而“程门立雪”也成为尊敬师长的典范 。
苏武牧羊
西汉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 。匈奴贵族想招降苏武,多次威胁利诱,还将他流放至遥远偏僻的北海牧羊 。苏武拄着代表汉朝的符节,一刻不离身,岁月流逝,节竿上缀的三层牦牛尾都落尽了 。虽然历尽艰辛,他也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国家 。
典故大全|18个道德典故



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敌人的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虏 。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 。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牙则成为其手下,但两人依然是好朋友 。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
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 。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 。这也是“一诺千金”成语的由来,形容人重然诺、守诚信 。
赵柔卖犁
赵柔是北魏人,一次他上街去卖犁,有个人要买赵柔的犁,赵柔要价二十匹绢 。另一人见他要价太低,于是要出三十匹绢来买 。赵柔却说,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有利可图便动心呢?还是把犁卖给了原来的那个人 。
典故大全|18个道德典故



缇萦救父
西汉时,官吏淳于意被判处肉刑,并被押送上京 。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坚持一路随父亲进京,为救父亲向汉文帝上书,表示肉刑令刑犯不得改过自新,愿意进宫为奴婢,以抵父亲的罪名 。汉文帝非常感动,废除了肉刑,而“缇萦救父”也成为著名孝顺的典故 。
扬震拒金
菏泽有一名大臣叫做杨震,为官清廉,常向朝廷举荐人才 。一天晚上,受他举荐为官的王密去拜会杨震,王密捧出金子要送给杨震,杨震拒绝了他 。王密坚持道:“在夜里,没人会知道 。”杨震却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崔枢还珠
崔枢是唐代人,他赶考时曾和一个商人住在一起 。后来商人得了重病去世,送给他一颗价值万贯的宝珠 。崔枢埋葬了商人,却没有收下百思特网宝珠,而是将其一同葬进坟墓 。他的不贪钱财后来传为美谈 。
典故大全|18个道德典故

缇萦救父
荀巨伯舍身救友
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 。一次他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兵攻城 。他不肯扔下朋友独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 。胡兵大受感动,率军撤回,全城都得救了 。荀巨伯对友情的忠诚也流传千古 。
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来自云南某地的特使缅伯高奉命向唐太宗进献天鹅 。在路上,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 。缅伯高仍然千里迢迢把礼物送到,并说:“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此后,“千里送鹅毛”被用以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
许衡不食梨
许衡是元代理学家 。有一次他在盛夏时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边有一棵梨树,别人都争着摘梨吃,唯有许衡独自端坐 。旁边人劝他,这棵梨树现在没有主人,你何必介意 。他回道:“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却有主人 。拿别人丢失的东西,我不能接受 。”
典故大全|18个道德典故

荀巨伯探友
晏子拒赏
秦秋时,齐国国相晏子上朝用着弊车驽马,十分简陋 。齐景公多次派人送给他豪华大车,他都谢绝了,认为自己管理百官,应该从自己做起、勤俭节约,为百官和百姓做出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