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读后感如何写?( 三 )


孤独的魏连殳并不高大,甚至有点瘦小,但却那么有质感,铁塔似的,黑的,这样一个形象 。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这是个真性情的人 。比如描述他的非亲生祖母的葬礼上的哭 。他那个时候的哭,是一个真性情的哭,是真的哭,不是按什么规定 。不管为什么哭,他是发自内心的哭,真的是悲从中来,直欲一哭 。像金庸《书剑恩仇录》最后写陈家洛,有一种直欲放声一哭的感觉 。这是鲁迅所赞赏的“魏晋风度”,也就是真性情 。性情中人,多半有所“困”,但却活得潇洒 。
鲁迅的目的当然不仅仅仅是塑造一个闯江湖的真性情的人 。魏连殳的最重要的身份,是先觉者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告诉我们,先觉者总是孤独而痛苦的 。那里面其实讲到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命题:先觉者与群众的关系 。不是说先觉者有了思想,他告诉大家,社会就跟着前进了,根本不是这么简单的 。因为首先我们不明白谁是先觉者,被证明是先觉者的人在当时往往被认为是有病,是疯子 。“凡是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阿,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魏连殳就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连他的本家都不理解他 。
一个孤独者如何在沉没中生存,在沉没中挣扎,在沉没中死去的孤独经历,注定让人唏嘘不已 。大多数人多少也曾遭遇过像魏连殳那样的排挤,那样受寂寞的苦痛,他们都一样被这一天一天长大的寂寞,“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正因为感同身受,鲁迅笔下的魏连殳才变得异常撩人心扉,让人难安 。当他觉得自己“还有所为”时,就“原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顽强地活着 。然而打击太大了!他最终妥协,“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 。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 。他以一种愤懑的情绪和玩世的态度来对待它,向社会进行着盲目的报复:他做了军阀杜师长的顾问,从几乎行乞一跃而入达官贵人的行列 。他“胜利了”,但对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言,这才是“真的失败”了 。正是因此,魏连殳最终带着深刻的精神创伤在这“沉没”中死去 。
当我读到那里的时候,我有种浑身上下冰冷无比的感觉,仿佛望见有一个孤苦的灵魂,无力地滑入地狱的深渊,面目狰狞,充满因挣扎产生的愤怒,想要抓住什么却又渐渐地下沉,我瞥一眼,蓦地发现这个人是我!一个人要经历多少寂静和空虚,熬过多少的孤独和苦闷,才能发出这种摄人魂魄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