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女子爱情失意,相思无望的诗句( 二 )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
“枝上柳绵吹又少 ”,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
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 。
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 。
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 。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 。
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 。
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 。
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
“墙里秋千墙外道 ”,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 ” 。
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 ,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
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 。
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
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 ,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
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
这种写法 ,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 。
同样是写女性 ,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
描写女子爱情失意,相思无望的诗句

蒹葭》一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和彷徨失意的心绪的?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
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 。
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
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
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
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 。
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 。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 。
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
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 。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
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
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 。
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