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有许多古诗流传至今( 二 )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 。孩子出生后 , 从小到大 , 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 , 朝朝暮暮 , 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 , 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 , 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 。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 , 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 , 伴随着人的一生 , 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 , 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 , 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 , 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 , 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 。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 。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 , 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 。如在中国近代 , 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 , 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 , 状元共114人 , 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 , 如苏州缪、吴、潘三姓 , 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 。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 。这种情况 。古、近代比较突出 , 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 , 人们择业面宽 , 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 , 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 , 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 , 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 。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 。家庭的存在 , 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 , 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 , 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 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 , 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 , 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 , 对于幼儿来说 , 尤其是这样 。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 , 当出现争执情况时 , 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 , 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 。”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 。”等等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 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 , 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 , 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 , 孩子尔后走向社会 , 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 。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 , 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 , 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 。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 , 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 , 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 , 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 , 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 , 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 , 强求、主观臆断 , 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 。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 , 并相互配合 , 应宽则宽 , 应严则严 , 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 , 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 , 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 。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 , 以情通情 。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 , 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在家长高兴时 , 孩子也会参与欢乐 , 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 , 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 , 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 。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 , 脾气暴躁 , 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 。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 , 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 , 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 , 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 , 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