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六 )


2.社会更好的发展,学习与工作结合,促进社会的发展 。3.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为社会做贡献 。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中,有一半来自乡村和城镇,另一般半来自城市,35.17%的学生是干部,调查显示,绝大部分(92.86%)的人没有仔细而有条理地规划过自己的就业目标 。国营企业是他们的首选目标,只有不到0.1%的学生愿意在毕业之后选择自主创业 。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中,普遍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应变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但竞争能力和团队精神稍显缺乏 。针对就业难这一现实他们仍希望工作能一步到位,不太愿意接受“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新观念,大多数人(62.29%)的人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方面的信息不是很了解 。在自身事实方面,大多数人表示,他们参加过关于就业方面的相关培训,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全部拿下这些证书 。例如:只有39.97%的人通过了最近一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67.13%的人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不够扎实 。85.2%的人承认自己不能经常去自习 。通过访谈调查,我们也了解到大学生的自身的素质和形象以及表达能力在就业时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以上所收集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很到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率 。结论与讨论:
根据上述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将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自身因素分为四种:
(一) 知识方面:
在校期间,虽然绝大多数人参加过或有打算参加与考证有关的培训和考试,但通过率较低(仅以最近一次全国计算机考试为例,天津师范大学参加考试的通过率仅有39.97%),还有一些含金量更高的考试(如英语专业八级)通过率就更低,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
67.1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不够扎实,这直接影响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程度;加之,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导致就业率下降 。
85.21%的大学生承认自己不能坚持经常去自习,自主学习能力下降 。只有在临近考试时自习出勤率才有所上升,这直接导致大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学习态度不端正,影响学习质量,导致硬件就业竞争力不高,就业率下降 。
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一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高、可塑性强;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
由此可见,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所谓合理,是指毕业生所拥有的各类知识的比例要恰当,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要兼顾并重 。建立起既博又专,文理兼修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灵活多变的需要 。仅仅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更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如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学能力、运用外语和电脑等现代技术的能力等,只有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才能把所学知识很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并在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 。事实也一再证明,就业过程中,拥有各种证书,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总是倍受青睐 。部分毕业生出于多种原因自身素质难以符合工作的要求,难怪相当多的用人单位以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为由,不要应届毕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