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闹中取静好房子诗句( 四 )


和泪语娇声又颤 。
行行尽远犹回面 。
9.《江城子》宋.吴文英西风一叶送行舟 。
浅迟留 。
舣汀洲 。
新浴红衣 , 绿水带香流 。
应是离宫城外晚 , 人伫立 , 小帘钩 。
新归重省别来愁 。
黛眉头 。
半痕秋 。
天上人间 , 斜月绣针楼 。
湘浪莫迷花蝶梦 , 江上约 , 负轻鸥 。
10.《江南行》唐.罗隐江烟湿雨蛟绡软 , 漠漠小山眉黛浅 。
水国多愁又有情 , 夜槽压酒银船满 。
细丝摇柳凝晓空 , 吴王台榭春梦中 。
鸳鸯鸂鶒唤不起 , 平铺绿水眠东风 。
西陵路边月悄悄 , 油碧轻车苏小小 。
...
表达闲静之情的诗句有谁写的什么诗句? 结庐在人境 , 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
出自魏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 , 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
问我为何能如此 , 只要心志高远 , 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 , 悠然间 , 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 , 有飞鸟 , 结着伴儿归来 。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 , 想要辨识 , 却不知怎样表达 。
赏析: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 , 决心归隐田园 , 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 , 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
开头说 , 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 , 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 , 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 , 门前冷寂得很 。
这便有些奇怪 , 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 , 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 , 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
人活在世上 , 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 , 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 , 权力、地位、名誉 , 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 , 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 , 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 , 装腔作势 , 吹牛拍马 , 察言观色 , 翻云覆雨 , 都是少不了的 。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 , 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 , 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
那么 , 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 , 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 , 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 , 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
在从本源上说 , 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 , 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 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 , 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 。
因而 , 完美的生命 , 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
所以接着四句 , 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 , 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
诗中写到 , 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 , 无意中抬起头来 , 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
“悠然见南山” , 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 , 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 , 似乎在那一瞬间 , 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 , 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 。
所见的南山 , 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 , 在夕阳的照耀下 , 显出不可名状的美 , 而成群的鸟儿 , 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 , 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 , 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