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所有古诗词( 四 )


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 , 十斗为一石 。
(古时候念dàn , 现在念shí) (12)岁晏(yàn):年底 。
晏 , 晚 。
(13)丁壮:青壮年男子 。
(14)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 , 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
夜里刮起了南风 , 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 , 儿童手提壶装的浆水 ,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 , 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 , 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 , 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 , 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 , 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 , 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
因为缴租纳税 , 家里的粮食都已交光 , 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 , 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 , 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 , 整天也不能淡忘 。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 , 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
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 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 , 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作品赏析 全诗分四层 , 第一层四句 , 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
“田家少闲月 , 五月人倍忙” , 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
这两句总领全篇 , 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 , 小麦覆陇黄” , 一派丰收景象 , 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 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
第二层八句 , 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 , 小孙儿提着用水壶装着的浆水 , 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 , 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 。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
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 。
“足蒸暑土气 , 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 , 但惜夏日长 。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
他们脸对着大地 , 背对着蓝天 , 下面如同笼蒸 , 上面如同火烤 , 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 , 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 , 因为这是“虎口夺粮” , 时间必须抓紧 。
天气如此之热 , 白天又如此之长 , 而人们却竭力苦干 , 就怕浪费一点时间 , 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 , 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 , “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
笫三层八句 , 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 , 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 , 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 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
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 , 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 , 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 , 这样做十分累 , 收获却很少 。
但她没有办法 , 当时正是收麦的时候 , 还有麦穗可捡 , 换作别的时候 , 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 。
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 , 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 , 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 , 把家产 , 土地都折变了 , 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 。
读者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 , 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 , 无地可种 , 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