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协会的申请书( 三 )


漂泊的生活虽不如意,但我的很多有分量的作品却都是在那个时期完成的 。命运一直捉弄我,也一直锻炼我 。我渐渐学会了忍耐,并用秃笔写反抗它的缴文 。不可否认,我和命运,我们互相推搡,互相打量,互相依赖,又是一对生死仇家,我们谁也不服谁 。深圳之旅差点让我万劫不复,而那件事又让我看到了人性中复杂的一面,看到了不少阴暗和善良的东西 。因为如此,我的作品一直探讨很多社会边缘问题,探讨“人性”和“命运” 。诗歌《浮世绘》《结婚纪念日》《永恒之花》,它们让我结识了不少朋友,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丽森上班后,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若干个夜晚,我一直伏案写稿,写下我的反思 。按网络编辑的话说,我的作品已有了鲜明的风格 。他的评价让我很忐忑也很兴奋 。就我而言,诗歌《祭花吟》《倾我所有》《长长的旅途》是我最喜欢的稿子,看它们我可以看到另外的自己 。反思自己的情路,想想自己有始无终的爱情,不胜唏嘘,遂在此基础上做了很大的修改,写下了另一部反应同性恋情感和生活的长篇社会问题小说《菜籽哥哥》 。尽管我改动了不少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但我知道,我的心一直没有改变,一直......(漂泊时期及在丽森上班后的作品有:散文《劫后余生》《守望孤独的麦田》《扼住命运的喉咙》《千里之外》《黑洞》;诗歌《长长的旅途》《祭花吟》《化学反应》《倾我所有》;小说《菜籽哥哥》《我最平凡的二十四小时》;原创歌词《牵手》(为剧本《浮华》创作)《铭记》(为小说《菜籽哥哥》创作) 。
通过我近8年的不断摸索写稿,我突然发现,有不少人对文学的理解有很大的误区 。
一、先确定体裁,后创作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直接堵塞了所有的创作渠道,写出来的文章也是闭门造车出的产物,让人读了也觉得干瘪无味,缺乏立体,人物也缺乏个性化的东西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当作者专心写稿的时候,他自身的意识处于极端朦胧的状态,根本无法“准确”地选择语言,无法堆砌文章最基本的解构,那么作品的体裁也就无从谈起 。对于一个真正进入写作状态的人来说,他的写作过程近乎于“梦游”,是完完全全地用“朦胧的情感写最真实的心理感受” 。只有作者完成创作后,当他清醒地修改稿子的时候,他才能准确地确定自己作品的体裁、运用的修辞是否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