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力量》读书笔记写法怎么样?

近日 , 拜读了《老师的力量》的第一部分“饮水思源” 。其中收录了梁实秋、季羡林等文化名家追忆恩师、怀念学生时代的多篇文章 。文章的作者各自的回忆也是相去甚远 。但是 , 读着他们的小学生活 , 眼前影动着他们的老师身影 , 我渐渐开始反思对照 。诚然 , 他们那个年代的学习环境和现在截然不同 , 但是 , 不管是哪个人 , 但凡他有过求学的经历 , 这一生中总有那么几位老师是让他们终身难忘的 。正如:“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有和老师的特殊因缘 , 以及故事 。”经年累月之后 , 难忘的不见得是老师的名和姓 , 更多的是这个老师带给他们这一生的影响 。从这部分内容中 , 我体会到老师对一个孩子成长之路的影响之大 , 有力量的老师让学生离开后依然常常“饮水思源”
有力量的老师总是有着种种不一样的故事 。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演绎了一个“师者”应有的形象 。学高为师 , 身正为范 , 可以是一句口号 , 但在现实生活中 , 它也可以沉浸为一种力量 。读完名家们的回忆时 , 我在想:我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老师吗?我可以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力量?
梁实秋先生在《我的小学》中充满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小学时代 , 尤其是几位曾对他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科老师 。他们给予梁实秋的影响 , 尤其是施教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培养 。是培养人还是培养人才?这个问题使很多教育工作者 , 甚至是国家、地方的人才培养方针出现了偏差 。“首先是要培养人在这个基础上培养人才 , ”往往是以人才的培养标准去要求人 , 以精英的培养目标去进行一般人的培养 , 但想要实现很难 。比如:音乐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 强调实践性 , 注重技能 。相比之下文学修养、文化知识则较为欠缺 , 教学除了大课还有“一对一”小课 。这种特殊性一方面适应了专业特点 , 另一方面也塑造了学生较强的个性 。因为这种特殊性 , 学生爱独立思考 , 习惯于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 , 遇事不盲从;喜欢在舞台上展示自我;这种在舞台表演中锻炼出来的自信在生活和活动中有时又显得格外自私和无知 。从一定意义来说这自信积累了演出经验 , 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英雄主义和利己主义 。对什么团队精神 , 宽容他人 , 热爱生活等等都不感兴趣 。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 , 首先是培养好基础的人 , 然后才是人才 。那么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是多元的 , 除了在校接受老师的教育 , 其实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社会引导也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