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想》的诗歌(16句)( 二 )


《我想》诗歌主要内容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
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
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长啊,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

【关于《我想》的诗歌(16句)】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望啊,望--蓝天是我的课堂 。
我想把我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
变小草,绿得生辉,变小花,开得漂亮 。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
我会飞啊,飞--飞到遥远的地方 。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我想》诗歌的仿写 我想把鼻子安在花苞中 。
闻着鲜花的气味,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
闻啊,闻——香味把我带入了甜美的梦乡 。
我想把眼睛装在白云上 。
看天空美丽的云霞 。
看夕阳下通红的太阳 。
看啊!看——美景把我带入了奇妙的幻想!我想把双腿安在太阳上 。
让太阳学会走路,去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 。
走啊!走——让地球充满了光亮!
《我想》 诗歌中华古代诗词文化,源于祭辞,萌于民谣,兴于咏志 。
可惜,现存最早文字辑录诗集仅有《诗经》 。
继春秋至战国衍为骚体,古雅深邃,乃先秦诗文化独秀一枝 。
秦亡而汉,乐府兴,诗苑万象更新 。
入于魏,五言腾踊,尤见“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创建辉煌 。
魏晋之交,有“竹林七贤”;西晋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东晋更有陶翁 。
此期间诗歌境界与视野得以拓宽,咏唱愈加脍炙人口 。
沧海桑田,岁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一而足,“大小谢”“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脱颖而出,田园诗、山水 诗,清逸峻秀,齐梁体堪称独占唐前春色 。
大唐盛世,亦为诗之盛世;诗律之工,音韵之秀,炼句之缜密,意境之旷远,实为登峰造极!然虽有“诗圣”冠于李杜,犹有群星灿然于千古!诗余有词,南北朝时已见其零星草色,晚唐兴于教坊,至于大宋,竟逐渐跳脱弦指之间而成跌宕之咏,可谓独领诗史风骚!词较于诗,其伸展转承有余,更见抒情遣怀之酣畅 。
两宋之时,词人千家,而晏柳苏辛,拔高耸之标 。
另谈及词牌格律千余,实乃前人不古,后人每每作茧自缚,遂成填词之风 。
诗词演绎于元明,日益迎合民间文娱需求,于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调”勃然而兴,终绽放出一代曲赋奇葩 。
有云:唐后无诗,宋后无词 。
概以为,此乃诗词境界广义之论;就其狭义而论,未必尽然 。
明代高启诗,上有汉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颇具承前启后之范 。
叹青丘,文惹忌讳,险人弄谗,值壮年时罹患腰斩 。
与其说“唐后无诗”,毋宁说“文字狱”兴焉,而后无诗 。
至于清代,诗人也众,诗卷也浩繁,但多熏于附庸浮滑之气而欠失品格,故精品传遗者不啻凤毛麟角 。
乾隆诗万余,未见一二传咏,夫何足论哉!然 风韵气节可景仰者,还属龚自珍、板桥诸人 。
我想写一首诗或词 第一:我想谈谈关于婉约词和豪放词 。
现在大多数评论家都把辛弃疾说成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要是我们真正读完他的词集,估计这样的感觉就会基本消失,他的词还是以婉约清丽的为主 。
婉约处动情动心,教人浮想翩翩,清丽处如坐山前,品茗赏秀,留下了很多千古绝唱 。
真正剑拔弩张的词是非常少的,但一但写了都是绝唱,这完全是他深厚的语言功力的结晶 。
反观我们现在很多的诗词爱好者,在并没有掌握诗词语言技巧的时候一味的“豪放”,好象不“豪放”就不是诗词 。
大都写出的是疯狂的叫喊,除了总结出一些口号之外,在文字的感染力上是软弱的,疯狂过后给读者留下的是空白 。
没有用婉约锤炼出来的语言感觉非常的容易流于以上的情况,豪放之词重情在景,重剑在腰,重气在胸,不用喊叫,也气势凌人,要写好豪放词,豪放诗词的写作难度一般是要大于婉约词的,因为婉约词多少还有些实际的感觉可以参照,爱情,友情,秋月,春花,大都自己身有体会 。
而要真正的风云变换,世事沧桑,乃至上阵搏杀,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没到那个亲身的体会 。
第二:诗词最为重要的写作方法,“比兴”!可以肯定的说,一个古典诗人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就在于他善不善于比兴之法 。
所谓比兴,简单的说就是把一样东西的特点用其他的事物形象的表现出来,这个技巧的运用要求作者有高超的艺术观察力和想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