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高邮文游台350字( 四 )


《旧唐书·音乐志》:“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
”可见正是这种胡类新声和里巷俗曲之结合,促成了词的真正兴起和发展 。
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与以往的诗歌不同 。
大致而言,先秦时,以乐从诗,乐曲形式由诗之抒写情志的需要和体制所决定;汉至六朝,采诗入乐,主要入乐歌诗都必须依据曲题、声调、乐谱,经过协乐方可演唱,但乐府诗入乐,往往由乐工在文辞上进行分割拼凑以适应乐曲变化,辞曲并非完美结合,这种诗乐的情况与唐以来有意识地倚声填词是不同的 。
因此,无论是诗经,还是汉魏六朝乐府,乃至唐代的五七言绝句,诗乐的结合方式大多是“选词以配乐”,唐宋词则是“由乐以定词”,即本备曲度,词人根据乐曲的旋律、节拍要求填上歌词 。
最初依曲填词,词意与调名统一,中[河渎神]是祭赛河神之曲,所填词亦与赛河神有关 。
但后来此曲普遍流传,不祭河神时也有人唱此曲,于是文人就用别的抒情意境填词,词意就与调名无关了 。
初期小令,多为应歌而作,文句简明、词意一看便明,无需再加题目 。
后来词的作用扩大,意境题材繁复,于是作者有必要再加一个词题或词序以说明词的创作动机及内容 。
前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者如姜夔[杨州慢]、[齐天乐]等词均有较长的序 。
二、词的产生与长短句有关 。
乐曲需要与词相配,最初拿七言绝句,近体诗与之相配,充当歌词 。
但繁复多变的燕乐曲调与整齐划一的五七言诗的整齐句式发生了矛盾,因此采取加和声和衬字的办法来填补节拍,后来有人把无意义的和声(即泛声)、衬字写上有意义的文词,因此,长短句应运面而生 。
朱熹《朱子语类》云:“古乐府只是诗中间添却许多泛声 。
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逐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
”长短句在诗经、乐府里大量使用,和声魏晋时就有 。
传为曹丕作的《上留行行》《瑟调》就用了和声:居世一何不用,上留田 。
富人食稻与梁,上留田 。
贫子食糟与糠,上留田 。
贫贱一何伤,上留田 。
禄命悬在苍天,上留田 。
今尔叹惜,将欲谁怨,上留田 。
上六处“上留田”意义不在,但在音乐上起了和谐划一的作用 。
但这还是词 。
当然,“和声”和“泛声”还不足以解决胡乐与诗的矛盾,于是“依曲拍为句”便成了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 。
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词,从歌诗之法到歌词之法,这就是词体的形成过程 。
大体说来,词在燕乐风行的初盛唐于民间孕育生长,中晚唐、五代时经过一些文人的创作逐步成熟和定型,至两宋而大盛 。
词“依曲拍为句”的独特体制有如下特点:1、依曲调为词调,不另立题 。
2、依乐段分片,片有定式 。
3、依词腔押韵,韵位疏密无定 。
4、依曲拍为句,句式长短不齐 。
5、依唱腔用字,讲究四声 。
下6、词的篇幅 。
①从节拍(即节奏不同)不同来区分,有令、引、近、慢 。
这原是音乐上名称 。
②从字数而言分小令、中调、长调 。
一般就来,宋词的发展演变大致经过了五个阶段:即没袭期、变革期、过渡期、中兴期、衰落期 。
宋词的沿袭期指的是从宋代开国(960)到1060前后这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人们往往称之为北宋的初中期 。
这一时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也多是应歌宥酒的娱乐作品,其间虽然有一些表现人生感受的内容,但毕竟是少数 。
这一时期代表词人有柳永、欧阳修、晏殊、张先、晏几道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 。
因为是上网查的,他原题还问了其内涵所以全都复制上了
岩石上刻的诗词,请问这是什么字? 励精图治 [ lì jīng tú zhì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lì jīng tú zhì ]振奋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
《宋史·神宗纪赞》:“励精图治,将大有为 。
”出 处 《宋史·神宗纪赞》:“厉(励)精图治;将大有为 。
” 例 句 我们要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把国家建设好 。
...
这个印章上刻的是什么字? 两情若是久长时——秦观《鹊桥仙》赏析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秦观的《鹊桥仙》是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歌颂坚贞爱情的优秀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