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桥上看风景出自哪首诗( 二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
月亮装饰着你的窗子,...《断章》【年代】:现当代【作者】:卞之琳【作品】:断章【内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注释】:该诗人会让人以为是佛法之大成者!处处充满使人朵颐的哲理!【赏折】:节选四句精巧短小、明白如话,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 。
诗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
如此种种,却又落入了“诗人”的“观看”之中,诗作以“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对” 。
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 。
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 。
短短的四行诗句,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与启示!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 。
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
(南京师范大学何言宏)《断章》的主旨曾引起歧义的理解 。
刘西渭开始解释这首诗,着重“装饰”的意思,认为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 。
诗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这样 。
他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
”看来,诗的“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两句话完全捕捉到的 。
它的深层内涵往往隐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 。
诚然如作者说明的那样,表达形而上层面上“相对”的哲学观念,是这首《断章》的主旨 。
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 。
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
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思想 。
第一幅是完整的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 。
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 。
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 。
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 。
当你被这单纯朴素的画面所吸引时,你不会忘记去追寻这图画背后的象征意义,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作者怎样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