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六 )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苍苍竹林寺 ,  杳杳钟声晚 。
荷笠带斜阳 ,  青山独归远 。
【约客】(赵师秀?南宋)黄梅时节家家雨 ,  青草池塘处处蛙 。
有约不来过夜半 ,  闲敲棋子落灯花 。
【论诗】(赵翼?清)李杜诗篇万口传 , 至今已觉不新鲜 。
江山代有才人出 , 各领风骚数百年 。
三.八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代诗歌 【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 , 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石 壕 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 , 有吏夜捉人 。
老翁逾墙走 , 老妇出门看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一男附书至 , ...
学林 2014~2015学年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必考古诗词默写《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 , 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 , 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
读着这些诗词 , 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 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 , 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 , 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 , 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 , 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 虽事隔千年 , 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
一种亲切感 , 也便油然而生 。
选编这三首诗词 , 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 , 理解诗词的意思 , 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 ,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 , 背诵、默写诗词 , 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
牧童1.课文简说 。
《牧童》一诗 ,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 , 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 , 还没见归来的牧童 , 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 , 笛声时续时断 , 随风飘扬 。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 , 已是黄昏之后了 , 他连蓑衣也不脱 , 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
诗中有景、有情 , 有人物、有声音 , 这生动的一幕 , 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
2.词句解析 。
(1)“草铺横野六七里 , 笛弄晚风三四声 。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 , 放眼望去 , 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 , 晚风中牧笛声声 。
一个“铺”字 , 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 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 , 更显出了一种情趣 , 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 传达出来了 。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 笛声的悠扬悦耳 , 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
未见牧童 , 先闻其声 , 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
当然 ,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 , 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
(2)“归来饱饭黄昏后 , 不脱蓑衣卧月明 。
”诗人笔锋一转 , 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
把以地为床 , 以天为帐 , 饥来即食 , 困来即眠 , 无牵无挂 , 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 , 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 , 吃饱了饭的牧童 , 连蓑衣都不脱 , 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
是累了 , 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 , 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 , 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 , 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 , 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