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怎么写?( 十 )


《道德经》虽然仅有五千多言,而两千多年以来的注疏诠释文本则多达千种以上,文字超过数千万言 。近代西风东渐,东西方两种文明发生碰撞和交流以后,《道德经》又被翻译为多种外国文字,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 。这本简短的中华文明经典,为何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以及历久弥新的历史魅力?它的思想内涵与价值意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诠释?它对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对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产生的诸多难题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这里,笔者仅就人类文明与宗教经典的关系,探讨和发掘《道德经》中“和谐”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以寻求其对当代社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
一、以“道”为核心的大战略思想
“道”是《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概念 。现代人一般根据西方哲学的概念,把“道”解释为“物质”、“精神”或“规律” 。然而这些解释都不符合《道德经》的本义 。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 。
“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根本 。“道”是混元无极,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气场,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 。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 。
“可道”、“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 。道与德构成万物发生、发展的依据,而道又为德之本 。
只有正确理解了“道”,才能正确理解“德”,从而正确理解老子的全部思想 。因此,道更为重要 。
老子在《道德经》第4章中总结了道的三种本质特征:即道冲、道渊和道湛 。“道冲”是说,道“空虚”、“常无”,是一种虚空若无、不可感知、不可捉摸的东西 。然而,它又“用之或不盈”,生成、畜养万物却永不穷竭 。它“名天地之始”,以几近于无的精细微小而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 。“道渊”是说,道深奥难测,而为万物本源 。它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天地万物之始;又“象帝之先”,先于所谓上帝神人而存在,没有人知道它由何而来 。“道湛”是说,道虽然如水之清澈无物,但又真实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它“迎之不见其身,随之不见其后”,其迹几近于无,却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真实存在的,而非完全虚空 。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解” 。道法自然,是说道的运行规律是“自然” 。所谓自然,即自然而自然,本身如此 。道法自然,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令万物各按其本性发展,而不妄加干涉骚扰,不加主宰 。也就是以不干涉及放任主义,任物随性发展 。所谓物性各异,而道不弃物,道不弃人 。不争、不有、不恃、不宰,即指道常无欲,故可名小,它无欲、无私、常能以清静、无私寡欲,处下、抱柔守雌而自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