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暮雨的诗句( 七 )


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 。
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 。
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
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
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 。
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 。
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
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
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
“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
“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 。
“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
“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
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
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 。
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 。

【带暮雨的诗句】

其中“试问”一词写出了作者既满怀希望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