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雨露计划申请的条件是什么( 二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 , 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 , 萋萋满别情 。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 , 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 。
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 。
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 , 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
四声和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 , 写旧诗 , 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 , 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 , 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 , 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 。
所谓平、仄 , 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
怎样才叫平声 , 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 , 人们做诗作文 , 都非常讲究 声调 。
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 , 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 , 把每一个字的声调 , 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 。
举一个例子来说 , "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
除平声之外 , 上、去、入三声 , 都属仄声 。
但要知道 , 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 。
如:"方"为阴平 , "房"为阳平 。
至于上、去、入三声 , 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
说得更明白一点 , 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 , 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 , 要不属于平声 , 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 。
比如:“阴”字 , 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 , “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 。
如果把这四声调熟 , 那么 , 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 。
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 , 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 , 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 , 请看下面: 因(阴)、忍(上)、印(去)、一(入); 人(阳)、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
把四声调熟 , 分出那一字是平声 , 那一字是仄声 , 这样 , 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 , 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 。
所谓“律” , 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 。
这些规律 , 包括平仄的限定 , 字句的长短 , 对偶的工整 , 等等 。
现在 , 先说平仄 。
律诗在字句上 , 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 。
如写五言 , 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 , 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这些平仄 , 共八句 。
一般学做旧诗的人 , 都先要把它念熟 。
但这并不困难 。
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 。
第一 , 这八句中 , 事实上是两组 。
开头的四句 , 自成一组;后边四句 , 只是重复一次吧了 , 所以 , 只要记四句便够了 。
第二 , 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 , 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 。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 。
第三 , 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 , 二、三两句 , 一定是仄声开始的 。
第四 , 正常的平仄定式 , 每组除第三句 , 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 。
(但是 , 上列一式 , 却有变体 。
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 , 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 , 那么 , 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 。
上列的一种 , 是用平声起头的格式;但另有一种是用仄起的 , 其定式如下 。
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 。
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韵 , 也可用“仄仄平平仄”来开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