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有的人》 写诗( 二 )


二次创业无言苦,赤心拳拳不畏难,他年若遂凌云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
----------------------------------------------------------------------13.万里无云红日早 长长跑道鼓声遐 祖国儿女青春炫 体育风采世纪夸 今日校园歌壮志 明天世界振中华 夕阳已近声依旧 飒爽英姿溅晚霞----------------------------------------------------------------------14.百舸争流千帆竞,健儿飞跑夺分秒. 且有精卫填海志,恰若夸父追红日. 纵使千拦万阻路,前去猛虎后来狼,而君不惧一声喊,直奔终点不回头.
古代模仿他人导致失败的故事 邯郸学步大意:(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直匍匐而归耳 。
译:(您难道没听说)一位寿陵的余先生到邯郸学走路(吗?),没有学到(邯郸)国走路的本事,(却)又丢失了原来走路的本事,最后只好爬着回家 。
ps:东施效颦的梗概: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 。
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 。
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 。
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名叫东施,相貌一般,没有修养 。
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 。
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 。
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 。
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 。
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 。
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
写作文用?嘿嘿,够详细了吧
现代人,模仿唐宋时代的诗词进行创作,有意义吗?六楼回答很中肯 。
建议采纳他的答案,因为我是学古汉语的,所以我写的太多,很拉杂,但是憋不住的心里话 。
唐诗宋词想写好可不光是意境内容什么的,很多现代人忽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功底 。
诚如六楼朋友所说,现代人很少有人潜心去学习古诗词的知识了 。
如楼主您的题目,我们讨论的是模仿唐诗宋词创作有没有意义,请回答问题的诸位朋友不要跑题 。
创作是建立在功底之上的灵感迸发,没有功底,哪来创作源泉呢?我们只看到李白陆游的成就,洋洋洒洒的诗文流芳百世,可是又有谁知道他们背后读了多少书,研究了多少格律,积淀了多少文化底蕴呢?唐诗宋词只是一个代称,因为在唐宋时期成就最高,才被冠以“唐宋”的名头 。
后人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模仿 。
诗词是一种艺术,这是公认的 。
艺术具有内容唯一性,审美共同性和新颖性 。
只有创造,不存在模仿,模仿的不叫艺术,叫艺术品 。
注意,艺术和艺术品是两个绝对不同等的概念 。
回到话题,所谓意义,以价值观为标尺 。
大家的回答不约而同指向一个问题:时代 。
没错,时代不同,相应的价值取舍也会有所不同 。
艺术的根本目的是审美,所以艺术形式都只是我们审美过程中的方式而已,无论方式如何,达到最终审美的目标即可 。
诗词归根到底也都是为了达到文学审美这一目标的方式,如果单一模仿,我刚才说过,没有任何意义 。
形式本身没有错误,错在驾驭形式的人 。
如果当今也真能出现一位功底深厚如李杜的诗词人,我想,他的作品也一样能引起当代人的共鸣,因为毕竟,人们追求美的初衷是没有变的 。
然而这还涉及到一个受众审美能力的问题,简单讲,就是美的东西,受众能不能接受?多少人能接受?接受多少程度?这个时代不得不承认,很浮躁,人们为了生存,没时间去吸收真正的艺术营养来创造有价值的艺术作品,诸位难道不觉得,现在的很多歌曲,无论曲调和歌词,都能放在一起变成一首歌吗?然而依然有很多人为此津津乐道,大力追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