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沁园春( 三 )


一个“惜”字 , 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 , 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 。
然而措词极有分寸 ,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 并不是一概否定 。
至于成吉思汗 , 欲抑先扬 , 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 , 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 。
“弯弓射大雕” , 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
俱往矣 ,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
“俱往矣”三字 , 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 , 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 , 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的主题 。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 ,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 。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 , 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 具有更卓越的才能 , 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 , 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 , 意境壮美雄浑 , 气势磅礴 , 感情奔放 , 胸怀豪迈 , 颇能...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的详细解释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 橘子洲头 。
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 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怅寥廓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恰同学少年 ,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粪土当年万户侯 。
曾记否 , 到中流击水 , 浪遏飞舟?1925年【译诗】我独自面临苍茫的深秋 , 看湘江向北逝去 , 在橘子洲一隅 , 群山已是火红的色彩 , 那是层层叠叠的枫树林染红的呀;江水已全面碧绿 , 大船争相畅游 。
雄鹰振翅于高天 , 鱼群在水中滑行 , 天地万物都在深秋竞赛着自由 。
广大无垠的天地呀 , 请你告诉我 , 谁能主宰你的命运?我曾经与朋友们结伴游历于此 , 内心忆起多少不屈而非凡的岁月 。
那时正当青春少年 , 身心蓬勃向上 , 我们一群书生的英俊神气 , 姿意刚健 , 正派大方 。
品评祖国河山 , 勾画宏伟蓝图 , 用的全是慷慨热烈的言辞 , 那独霸万户的地主弃之若粪土 。
记得吗?朋友们 , 我们曾奋勇地游到江心 , 我们击出的波浪阻止了飞驶的船只 。
【赏析】一个英气逼人的年轻主宰 , 一场富有诗意的革命 , 一个美丽的新中国在这首诗中激荡着 , 凝视着 , 飞越着向前进 。
时间是1925年 , 这一年毛泽东正值32岁 , 刚过而立之年 , 就在这一年深秋 , 他在湘江之畔写了这首洋溢着青春、理想和大无畏的诗篇 。
作者一面感怀了他于1911年至1923年在长沙求学的生活及各种热情澎湃的经历 , 一面激励自己对改造未来祖国的雄心壮志 , 要么独善其身 , 要么兼及天下 , 但更重要的却是后者 。
他在江畔徘徊 , 伫立 , 沉思 , 面对壮丽秋光慷慨发问:谁是这片大地的主人?情怀溶于青天 , 一个年轻的导师 , 一代青年的精神之父 , 他从风景中走来了 , 他在回忆长沙 , 或者在回忆1911年 , 要么是1920的 , 新世纪带着它的激动 , 曙光与意志在锻炼和抒发一群年轻书生的抱负 , 他们在湘江之畔、橘子洲头、岳麓山巅热情地长谈着各自的理想及祖国的未来 , 他就是他们之中年轻而激烈的核心 。
他知道他应该为自己的一生的斗争贯注长生不老的青春热血 , 那时是1925年 , 但还有多少岁月在等待着他 , 他需要的正是他所实行着的“自信人生二百年 , 会当水击三千里 。
”他没有通常诗人们的伤春、悲秋 , 也没有感叹年华流逝 , 人生短促 , 他内在的精神力太强大了 , 他要冲出束缚 , “与天斗其乐无穷 , 与地斗其乐无穷 , 与人斗其乐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