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神贯注》教学反思(15)


其实我在备课时,就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想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把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引导学生透过与文本、教师的对话,训练语感,陶冶情感 。而事实上,学生这样的朗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我及时改变教学计划,增加了“教师范读课文第二段、学生看插图想象”这一环节 。之后再引导学生齐读,这一次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中明显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体现 。这一点就足以让我深思,教师要善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灵活运用教学理念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是就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珍视他们个性化的朗读 。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作为指导者的主角 。教师要创造机会,创设情境,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要想到达这种效果,需要师生长期不懈努力,充分利用平时的早读、课堂进行有效地训练 。同时,能够请家长配合,营造讲普通话的家庭氛围 。长此下去,学生不但乐于朗读,还能善于朗读 。
相同的是:
重视夯实语文基础的训练 。重视教规律,教方法 。
学生自主读书的潜力从何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无师自通,而是伴随着学生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成长,十二个学期的循序渐进,师生教与学的共同努力当中习得的呀!
为孩子们服务不应是一句空话,要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语言素养与潜力思考 。此刻强调多读,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有理有据,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的语言训练,也不排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条理是怎样清晰的,立意、构思、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有些什么特色,以及教给概括文章的资料和思想感情的方法,甚至小到标点运用是否正确,文字书写是否工整……如果我们不去有意识地这样咀嚼,训练,有些东西像过眼烟云,飘然而过,又怎样沉淀,内化为一种坚实的语言基础和潜力呢?当然,这一切训练要从读书活动中自然渗透 。
此刻,我们有些课上得热热闹闹,在书还没有读熟的时候就大谈“感悟”“体验”,一篇没学好就要带多篇 。尤其是公开课,好像不弄出点新花样就愧对了这公开课一样,好像像常规课那样扎扎实实地读书、读词、造句、写字,教读书方法,课上得平实了,就愧对了观众一样 。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得到了些什么呢?或者说,除情感上有所激动以外,对于语言潜力的提高,学生收获大吗?
学习语言的确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熏陶、训练、实践的过程,决不能够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速成”,这是规律,也是科学 。读读背背,圈点勾画,比较鉴别,翻翻查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这种重视语言品味的做法是就应提倡而决不能抛弃的 。它与繁琐的分析与肢解文章完全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