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花儿诗词( 三 )


在文学上除具有河州花儿的一些特征外,还派生出一些变体,有时也采用信天游或一般民谣体 。
演唱形式有自唱式和问答式 。
曲目无令之称,属抒情短歌 。
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 。
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 。
反映生活、爱情、时政、劳动等内容 。
用比、兴、赋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 。
虽然大部分花儿的内容与爱情有关,但在歌颂纯真的爱和控诉封建礼教及社会丑恶现象给恋人造成生死苦难的同时,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语言朴实、鲜明,比兴借喻优美,有比较高的文学欣赏和研究价值 。
20世纪80年代,花儿的演唱形式已发展到花儿歌舞剧 。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 。
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 。
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 。
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 。
花儿对青海人来说象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
青海“花儿”曲调同样极为丰富,据统计,河湟地区有上百种 。
不同的曲调有着不同的“令” 。
按流行地区分为“河州令”、“湟源令”、“川口令”、“循化令”、“互助令”、“西宁令”等;按照演唱民族划分为“土族令”、“撒拉令”、“保安令”、“东乡令”等;按照花儿的衬词又分为“白牡丹令”、“尕马尔令”、“花花尕妹令”、“好花儿令”、“溜溜儿山令”、“杨柳儿姐令”“水红花令”、“咿呀咿令”等 。
折牧丹歌词青海花儿展开全部 《折牡丹》歌词 正月里到了炸茶里, 把牡丹花长到石峡里, 把牡丹花长到石峡里, 把把儿短了着咋拿里 。
二月里到了龙抬头 把牡丹花长到洞里头把牡丹花长到洞里头 身子儿尕了着跟不着 三月里到了三月三 把牡丹花长到风火湾 把牡丹花长到风火湾 当中里家闪出个青龙来 四月里到了四月八 把牡丹花长到刺底下 早起折起哈露水大 后晌里折去哈刺梅扎 五月十三的磨刀雨 把牡丹花长在神林里 把牡丹花长在神林里 折不上牡丹了伤心死 六月里到了热难当 把牡丹花长着半城墙 叶叶儿绿来杆杆黄 十二朵牡丹全开上折不到家 十二朵牡丹全开上呀折不到家...
青海花儿,,互助是我家乡好地方歌词 尕妹妹着大门上浪呀三浪,心儿呀跳着慌,想看我的尕妹妹桃花样呀,妹妹山丹红花开呀;听说我着尕妹妹病哈了啊,阿哥哈别急坏,盛上些冰糖着看你来呀,妹妹山丹红花开呀;开不开着个山丹花连根儿拿,送给我着旮妹妹着两百斤半,我把你哈心疼着我把你哈爱呀,妹妹山丹红花开呀,一天三趟着看你来呀另外 介绍一下花儿吧!花儿又名少年 。
花儿是产生并流行于甘、宁、青、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 。
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六盘山花儿就是其中的一种 。
回族群众喜爱花儿,是花儿的创造者、演唱者、继承者和传播者 。
花儿是心头肉,不唱由不得自家,可见回族对花儿的喜爱程度 。
流行于固原地区的花儿主要有两类:河州花儿和山花儿(俗称干花儿) 。
河州花儿委婉动听,基本调式和旋律有数十种,变体甚多 。
形式上有慢调和快调 。
慢调多为4/4或6/8拍,唱起来高亢、悠长,曲首曲间和句间多用衬句拖腔,旋律起伏大,上行多用四度调进,高音区多用假声 。
快调多为2/4或3/8拍,相对紧凑短小 。
河州花儿多为五声微调,在文学上自成体系 。
一般每首词由四句组成,前两句常用比兴,后两句切题 。
字数上单双交错,奇偶相间,不像一般民歌那么规整,故更加自由畅快 。
但是,固原回族多唱山花儿 。
山花儿在旋律上起伏较小,较多地应用五声羽调和角调,衬词衬句使用较少,段尾或句末用上滑音 。
在文学上除具有河州花儿的一些特征外,还派生出一些变体,有时也采用信天游或一般民谣体 。
演唱形式有自唱式和问答式 。
曲目无令之称,属抒情短歌 。
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 。
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