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韵脚总结( 三 )


另一部分朋友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的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的规定,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尽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诗词在韵上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为我们写出的这些规定 。
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的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 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 。
(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 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
三、对仗: “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 。
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 。
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 。
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
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 。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 。
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 。
而上句又叫...
诗歌中怎样押韵? 诗歌都是押韵的 。
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是隔句押韵 。
近体诗除有的句首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
古体诗一般也是隔句押韵 。
在这一点上,两者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
说近体诗押韵严格,主要是指:⑴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 。
⑵近体诗不能”出韵“,也就是说,韵脚(即押韵的字)必须只用同一个韵中的字,不许用邻韵的字 。
诗人用韵一般根据当时的语音,同韵(即主要元音、韵尾相同)相押 。
上古三十个韵部基本上适用于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 。
魏晋以后,语音的变化越来越大,诗人用韵也有不同 。
南北朝出现了许多供诗人选字押韵而编写的韵书 。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分为一百九十三韵(声调不同属于不同的韵) 。
北宋陈彭年编篆的《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细分为二百零六韵 。
但是《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不完全符合当时的口语,诗人们都苦其苛细 。
事实上唐朝人做诗也不完全按照一百九十三韵或二百零六韵 。
当时就有”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某些临近的韵合起来用 。
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一百零七韵 。
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并为一百零六韵 。
这一百零六韵就是常说的”平水韵“ 。
”平水韵“包括平生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







尽管”平水韵“是南宋时才出现的,但反映了唐朝人做诗用韵的部类 。
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真韵,李白《渡荆门送别》、杜甫《旅夜书怀》用尤韵,杜甫《登高》用灰韵,等等 。
唐以后直到近代,尽管实际语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做近体诗时,还都依照”平水韵“ 。
每一首诗的韵脚都必须是”平水韵“中同一韵里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
”出韵“的诗,就不能算标准的近体诗 。
所以,近体诗的用韵是很严格的 。
古体诗就不然,它用韵较宽,可以用邻韵的字 。
例如杜甫《北征》的第一段,韵脚”吉、室、日、筚、出、失“是质韵,”勿“是物韵,”切“是屑韵,”惚“是月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