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 莲子诗词( 四 )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莲塘~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
◇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
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
◇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
◇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
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
◇【无题·其二】~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
◇夏日怀友~徐玑 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 。
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
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
◇【浣溪沙】·薛昭蕴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
◇【南乡子】·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
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兢折团荷遮晚照 。
◇【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 。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
◇【思帝乡】·孙光宪 如何? 遗情情更多!永日水精帘下敛羞蛾 。
六幅罗裙地,微行曳碧波 。
看尽满地疏雨打团荷 。
◇【忆余杭】·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 。
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
◇【采桑子】·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
◇【临江仙】·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关于采莲的诗词 莲曲二首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七绝】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
【注释】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
芙蓉:即荷花 。
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 。
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的一番景色 。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
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 。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
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