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写别离的名句( 四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分类标签:重阳节 思乡诗 唐诗三百首 小学作品赏析[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
2.忆:想念 。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
4.异乡:他乡、外乡 。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
6.逢:遇 。
7.倍:格外 。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 。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 。
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 。
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 。
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 。
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
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 。
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 。
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 。
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 。
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
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
”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zhūyú朱娱)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 。
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摘录此类诗句甚多 。
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
古诗文中的名句???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学晓,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
《山居秋瞑》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山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2、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曹操《观沧海》)4、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孟浩然《过故人庄》)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苏轼《题西林壁》)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