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反思( 四 )


三读:让学生女生读,男生读,个别读,读出文章中音韵和谐之美与整齐匀称之美 。
四读:读出文章的意境之美,体会文章的情感 。让学生个别读,同桌读,小组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相信能让学生逐步达成有感情地读,熟读读诵,从而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 。
3、把仿写课文作为课外拓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进行创作 。
结果在第二个班上这课的时候,一改前一个班的沉闷,学生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效果明显比前一节课要好 。

《陋室铭》教学反思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 。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在清幽的古筝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 。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 。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 。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 。《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 。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因此我设计了四次读书,开篇散读,是为了使学生正确把握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作者感情 。接着一生范读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 。第三次读是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后的齐读,是读出对作者节操的赞美之情 。上课结束时还有一读(或背),是为了体会本文一直押韵,只最末一句不押韵的作用,品味文字的美感 。但最后这一读,因下课铃响而导致未能实现,是一大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