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怎么写?( 六 )


二、探寻“美”的数学课堂
书中提到 , 智育和美育是不可分隔的统一体 。科学(智育)与艺术(美育)从总体上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 , 虽说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 但思维方式和创作过程 , 二者相互渗透 , 这也是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最基本条件 。《圆的认识》一课 ,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 , 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那么 , 圆到底美在哪里 , 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美呢?课堂上 , 一位老师问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与正方形、长方形等直线图形相比 , 圆美在哪里?”(圆是曲线围成的 。)“椭圆也是曲线围成的 , 与其他曲线图形相比 , 圆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圆很完整 , 所有半径都相 , 而且不管怎么对折都是对称的 。)“圆的半径处处相等 , 这与圆的美又有什么相关联系吗?”(所有半径相等 , 使得圆有一种特殊性 , 就是无限对称的和谐结构 。)“一个图形的对称性越多 , 图形越完美 。”
这一系列的问题 , 看起来是在不停地追问圆为什么是最美的图形 , 但这个过程却是在引导学生揭示圆的本质特征 , 这些特征使得圆成为了最美的平面图形 。至此 , 以对称美为中心 , 以数学为载体 , 以生活为研究对象 , 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获取、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美的体验 , 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美感 , 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理性的探索 。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 而提出新的问题 ,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当学生能自觉生成疑问 , 他也是在参与高层次思维的学习 。当然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挑战 。
因此 ,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 , 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 , 在教学重点处设问 , 以加深学生印象 , 提高学习质量;在教学难点处设问 , 以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 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拓展点处设问 ,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 提高学习能力 。于“无疑”处设疑 , 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们通过思维碰撞 , 积极参与 , 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时有波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