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古诗词( 三 )


“今夜鄜州月 , 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 , 未解忆长安 。
” 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 。
安史之乱以前 , 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 , 其中有一段时间 , 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 , 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 , 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
当长安沦陷 , 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 , 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 , 已不胜其辛酸 。
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 , 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 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 , 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
这个“忆”字 , 是含意深广 , 耐人寻思的 。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 虽然百感交集 , 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 , 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 “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 , 只能增加她的负担 , 不能为她分忧 。
这个“怜”字 , 也是饱含深情 , 感人肺腑的 。
孩子还小 , 并不懂得想念 , 但杜甫不能不念 。
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 , 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
雾湿云鬟 , 月寒玉臂 。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 , 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 , 夜深不寐的时候 , 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 , 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 , 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 , 则“独看”而泪痕不干 , 也就意在言外了 。
题为“月夜” , 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 , 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
“独看”是现实 , 却从对面着想 , 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 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 , 已包含其中 。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 , 回忆往日的同看 , 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
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 , 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 , 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 。
全词词旨婉切 , 章法紧密 , 明白如话 , 感情真挚 , 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关于月亮的古诗词把酒问月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人攀明月不可得 , 月行却与人相随 。
皎如飞镜临丹阙 。
绿烟灭尽清辉发 。
但见宵从海上来 , 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 , 今月曾经照古人 。
古人今人若流水 , 共看明月皆如此 。
唯愿当歌对酒时 , 月光长照金樽里 。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 , 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阑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
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 , 黄叶地 , 秋色连波 , 波上寒烟翠 。
山映斜阳天接水 , 芳草无情 , 更在斜阳外 。
黯乡魂 , 追旅思 , 夜夜除非 , 好梦留人睡 。
明月楼高休独倚 , 酒入愁肠 , 化作相思泪 。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 , 月如钩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 , 理还乱 , 是离愁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