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评析文( 六 )
”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 。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 。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
古诗加赏析展开全部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赏析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 。
这是二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 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 之心,是不好的 。
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 。
”这都是从 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 。
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 “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 。
夏承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 。
笔者认为,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
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
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 。
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
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 。
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 。
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
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
写景是为了抒情 。
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 。
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 。
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 。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
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
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 。
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展开全部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 。
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九首绝句 。
这是它整齐的一面 。
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 。
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 。
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体 。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希望你是人类经典读后感有感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西安钟楼
- 时间,比眼睛更能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