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观后感( 六 )



《黄金时代》观后感


期待了许久的影片《黄金时代》 , 终于上映了 。如果说《匆匆那年》的主题曲比电影闪耀许多 , 《黄金时代》的海报语也比影片亮色三分 。犹记得经典人物搭配时代金句 , 振奋人心 。如“天地”和“笔锋”两款海报 , 泼墨背景 , 萧红独立天地间 , 是缥缈孤鸿影 。她坚定立场 , “我不能选择怎样生 , 怎么死 , 但我能决定怎么爱 , 怎么活 。这是我要的自由 , 我的黄金时代” 。鲁迅表明态度“呐喊由心 , 狂人如我 , 这是一个要破旧立新的时代 , 一切都是自由的!”笔锋尖锐深刻 , 直抵人内心深处 。文化和思想大解放 , 一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 , 一次发生在民国时代 。
许鞍华和李樯用纪录片的形式阐述了萧红的一生 , 别出心裁的手法试图演绎跌宕起伏的故事 。一来文艺本身的小众化 , 许多人不熟悉萧红;二来纪实而平淡如水的叙述手法无法煽动人心、牵发泪腺 。最终导致票房不理想 , 兴许读完萧红的书再看影片 , 又是另一番感受 。在旁人眼里 , 萧红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矛盾性的人物 , 萧军说她容易上当 , 丁玲说她感性控制了理性 。为了反对封建压迫 , 她拒绝家里给她安排的婚事 , 跟着已婚的表哥私奔 , 男方因受不了社会舆论压力而弃她而去 。萧红不愿回家 , 却去投靠被她悔婚的汪恩甲 , 两个人在旅馆里坐吃山空七个月 。后未婚夫销声匿迹 , 留下她和肚子里的孩子 , 以及拖欠旅馆的一笔不菲房租 。萧红被关进破房子后 , 写信向报社求救 , 后邂逅萧军 , 两人坠入爱河 。她怀着未婚夫的孩子跟萧军在一起 , 孩子出生后便送人 。后来 , 她写了《弃儿》一文 , 只言片语交代往事 。萧红文学天赋比萧军高 , 两人机缘巧合认识了鲁迅先生 , 如千里马遇上伯乐 。萧红深受鼓励 , 文坛地位亦起到了麦子拔节的作用 。萧军的粗犷武断 , 以及他对萧红文学创作的讥讽 , 二人貌合神离 。端木蕻良的出现 , 是二萧分离的导火线 。后来 , 萧红又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 。这场闹剧像极了历史遗留问题 , 尴尬得让人无从下手 。
日本侵华 , 萧红端木二人颠沛流离 , 由武汉辗转至四川再到香港 。期间 , 由于船票不足 , 萧红把逃生的机会让给了端木 , 自己挺着大肚子逃亡 。炮火轰炸 , 山河破碎 。萧红坐在黄包车上 , 穿梭于残垣断壁间 。人若浮萍 , 辗转浮沉 , 朝夕不保 。而到渡口搭船时 , 赶不上班船 , 不慎跌倒 , 大着肚子四脚朝天无法起身 , 风霜露重 , 萧红仰望星空 , 伴着愁云惨淡躺了一夜 。此情此景 , 听者伤心闻者落泪 。在她的黄金时代、自由时代 , 我们却看到太多辛酸无奈 。她像是暴风雨中的杜鹃花 , 鲜红却荒凉 。端木生性懦弱无担当 , 不可共患难 。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不久便夭折 , 萧红自嘲会孤独终老 。到香港不久 , 她便检查出肺结核 , 辗转几个医院仍无见效 。后病逝于院中 , 身旁无亲友 。萧军于她而言 , 是一个问题的终结 , 而端木是另一个问题的开端 。萧红如杜鹃啼血般义无反顾地在文字领域耕耘 , 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著作 。萧红病逝后 , 萧军依着杜鹃啼血的典故赋诗:“又是春归桃李浓 , 萧萧苦竹几篁筇?天涯骨寄荒丘冷 , 故国魂招紫塞空 。荒草棉芊新雨绿 , 烟波浩渺乱云封 。乡心一片鹃啼血 , 十里山花寂寞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