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需要背诵的诗词( 六 )


天下谁人不识君 。
露似珍珠月似弓 。
...
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所有古诗及诗意展开全部 百科名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作于763年(广德元年)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
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由此结束 。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 剑外忽传收蓟北,(2) 初闻涕泪满衣裳 。
(3) 却看妻子愁何在?(4) 漫卷诗书喜欲狂 。
(5)白日放歌须纵酒,(6) 青春作伴好还乡 。
(7)即从巴峡穿巫峡,(8) 便下襄阳向洛阳 。
(9)[1][编辑本段]注释译文作品注释 (1)闻:听说 。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
收:收复 。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
763年被官军收复 。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
(3)涕泪:眼泪 。
(4)却看:回头看 。
妻子:妻子和孩子 。
愁:忧愁 。
(5)漫:随意地,胡乱地 。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
(6)白日:白天 。
放歌:放声高歌 。
纵酒:纵情饮酒 。
(7)青春:指春天的景物 。
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
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诗人 。
(8)即从:立即从某地到某地 。
巴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嘉陵江上游 。
穿:穿过 。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
(9)襄阳:今属湖北 。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
[2]作品译文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
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
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
[3][编辑本段]诗歌格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 。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这首诗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