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你来了诗词图片( 四 )


她善于在人与自然的交流中挖掘诗性,以寄托情怀,立意便是高格,而意象运用之娴熟,意境创造之幽长,已是现代诗风中较为出色的了,其中新月诗歌的影响,可见一斑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情感用排比的手法一波波袭来,伴以音乐般的明快节奏,使作品不仅美而且易于吟咏,朗朗动人 。
如果在文人分类中再给林徽因定位,则她首先应该是一位诗人 。
散文的创作更能明晰地窥视林徽因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所收四篇作品中有两篇是怀念徐志摩的,可见这一题材在林徽因创作及读者心目中的重要 。
虽然这些文字在表面已是煎熬过后的沉静、理智,但字里行间的感伤及凄婉之情昭然若揭,令人感动 。
也许徐志摩对她来讲只是一个“朋友”——一个能倾注如此赞誉的特殊“朋友”,但众人却为他们之间勾勒出一幕楚楚动人的情感悲剧,这一空间实在具有太大、太永久的诱惑力,而且确有动人的故事蕴藏其间,引得读者不懈地进行更为生动的、理想化的补充和演绎 。
这是文坛一段暧昧不清的情感纠葛,为她与徐志摩之间灵魂深处的契合,留下了不解之谜 。
其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灵缠绵,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解答,惟其如此,这一段情缘才具有了朦胧而不确定的意境之美,才让人对林徽因的一段段动人文字咀嚼再三、品味再三 。
而作品之中关于文学问题的见解,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林徽因的确是一位文学家,她身上有着文人专有的素质和眼光,而非是牵强附会,附庸之举 。
小说之于林徽因,与其说体现的是一种创作,不如说更多的是展示了她的一种文学素养 。
她掌握了小说的真谛和理论,比如她在《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一文中说道:……一个作者,在运用文字的技术学问外,必须是能立在任何生活上面,能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感觉和了解之间,理智上进退有余,情感上横溢奔放,记忆与幻想交错相辅,到了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的程度,他的笔下才现着活力真诚 。
这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创作论述,她对文学的理解是具有理论基础的 。
然而,她却未能讲出更加精彩动人的故事,她似乎更加注重表现一种细腻的生活情状,因而显得沉着和平淡,但文笔间流露出的语言功底、对民间百态的深谙和作品中不经意的诗意营造,使她的小说,具备了一定水准和价值,也仅此而已,这并不妨碍林徽因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作家,本书所展示的作品,已经可以说明这一点 。
《你是人间四月天》的价值还在于图片的配排和链接,将林徽因家人,友人及所处时代的背景影像,提供给读者,给人一种新颖立体的阅读视角和审美参照,其中她与印度文学泰斗泰戈尔、中国近代巨擘梁启超及现代诗坛才俊徐志摩等的合影照片十分珍贵,而链接文字又使图书的信息量加大,丰富拓展了书的内涵
求唯美意境句子~不要情啊爱啊的,不要诗词,要唯美,阳光,,谢...展开全部 我自己写的,可以吗?夏日弥光 --序夏天就这样悄悄地来了,像一只轻盈的蝴蝶,轻轻撞碎了春天的束缚 。
阳光透过枝叶,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碎影,轻舞,旋转,心上柔软了一片 。
键盘的敲击声有如一阵音乐,从指间缓缓流出 。
显示屏上的一个个字符,无声地呼吸,拼接成一幅幅美好的画面 。
或是江南雨巷,或是墨夜赏月,或是漫天飞雪,空灵脱俗 。
我喜欢摆弄文字,看它们在纸上或显示屏上跳跃,流露出淡淡诗意,这种感觉就好像亲手种下一粒种子,看它慢慢长大,开出明媚的花 。
每次写文,总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因为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 。
我喜欢新写的文稿散发出的淡淡墨香,萦绕在笔尖,流淌在心田 。
多年以后,物是人非,墨香是否依旧?我喜欢用心感受一切,用我笨拙的笔尖细细道来,虽然有时写出的效果并不如人意,但不要紧,重要的是热爱生活和文字的那颗心 。
一阵凉风拂过,桌上雪白的稿纸沙沙作响,似是想随风飘散 。
远处,天边,白云漫卷,似积了千堆雪,阳光都被晕开,温润柔和 。
近处,檐下,星眸闪烁,若嵌了天边月,酷热都被驱散,明媚凉爽 。
手边,清澈的液体在阳光下熠熠发光,亮得让我无法直视 。
肘旁,淡淡的墨香在空气中弥漫飘散,香得令我沉醉其中 。
独,倚窗,品文章,流年似水,看夏日弥光 。
一轮红日挂天边,云彩被渲染上鲜艳的色彩,最终,只剩下一点弥光 。